1.土壤侵蚀敏感区域
土壤侵蚀敏感性是指在自然状况下,发生土壤侵蚀的可能性的大小。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是为了识别容易造成土壤侵蚀的区域,评价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区域土壤侵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因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措施等人为因素。一般来说,在自然状况下,降水、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和植被因子对土壤侵蚀有重要的影响。选择降雨侵蚀力R值、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度、植被与土地利用类型作为主要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敏感性等级,并根据福建省上述指标的空间分布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全省土壤侵蚀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1)如下:
图1 福建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图(略)
极敏感区域:集中分布在武夷山市与宁德市辖区;总面积约60.7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0.05%。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于闽中大山带东坡和西坡,以及武夷山脉的北段和中段;总面积14071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1.6%。
敏感区域:广泛分布于武夷山脉、闽中大山带西麓和东麓的低山丘陵地区;总面积82501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68.05%。
2.酸雨相对敏感区域
生态系统对酸雨的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酸雨影响的相对敏感性,即酸雨的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可能性大小,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的气候、土壤、地质、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方式都有关系。选择岩石类型、土壤类型、植被与土地利用和降雨量作为主要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分别赋予分值,再对这些因子进行分类并给出权重,并按照这些因素的分布情况进行福建省酸雨相对敏感性评价。全省酸雨相对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2)如下:
图2 福建省酸雨敏感性评价图(略)
极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的北段和中段以及武夷山脉;总面积11356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比例为9.4%。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以及武夷山脉;总面积约24943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0.6%。
敏感区域:广泛分布在丘陵和山地地区;总面积34324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8.3%。
3.陆域物种生境敏感区域
陆域生境敏感性是指陆域重要物种的栖息地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生境敏感性可根据生境物种丰富度,即评价地区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数量进行评价。以自然保护区为基本评价单元,采用评价地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数量占全省的比例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福建省陆域生境敏感性评价。全省陆域生境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3)如下:
图3 福建省生境敏感性评价图(略)
极敏感区域:分布在武夷山、梅花山、武平县东部山地、永安市东部山地、戴云山、尤溪县西南山区、南靖县南部山区,这些地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数量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生境保护地区;总面积1229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0%。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武夷山、梅花山和武平县东部山地极敏感区的外围,以及武夷山脉、闽中大山带的部分县市;总面积11631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9.6%。
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东山区、武夷山脉中段山区,以及闽中大山带中段山区;总面积5949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4.9%。
4.地质灾害敏感区域
地质灾害敏感性是指区域生态系统在外力,如降水、动力地质作用、工程建设、矿产开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小。福建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滑坡与崩塌灾害的成因及属性特征相似,在福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多与山崩、滑坡相伴而生,故将其合并进行敏感性评价。影响滑坡、崩塌形成的因素众多,其中相关性强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控因素,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断层破碎带等)、地形(地形坡度、地貌类型)、地下水等,这些因素可以从区域宏观上控制滑坡、崩塌发生的分布数量和格局。另一类是诱导因素,包括降雨、人为活动(开挖削坡活动、不合理加载等)、地震等,这些因素是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根据对福建省滑坡、崩塌灾害发生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成因的分析,选择岩土体类型、地形坡度、大雨日数分布、道路分布(公路和铁路密度)以及现存滑坡、崩塌分布等5个因子作为敏感性评价指标,计算评价空间单元的敏感性综合指数,根据指数大小进行福建省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全省地质灾害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4)如下:
图4 福建省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敏感性评价图(略)
极敏感区域:零星分布在闽中大山带北段和博平岭南部;总面积54k㎡,仅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0.04%。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的鹫峰山区、戴云山区和博平岭,以及武夷山脉;总面积57665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47.5%。
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和武夷山脉的丘陵山区;总面积30484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5.1%。
5.滨海风沙与石漠化敏感区域
滨海风沙危害敏感区指沿海干燥度>1的所有风成沙覆盖的区域。石漠化敏感区指可能因土壤侵蚀而造成基岩裸露、植被难以生长的区域。福建的石漠化敏感区有两类:一是石灰岩喀斯特地形分布区,这些区域坡度>15°的坡地且植被覆盖率<70%的区域视为中度以上敏感区域;二是侵入岩(花岗岩、闪长岩等)和火山熔岩(流纹岩、玄武岩等)分布区,当这些区域被侵蚀成土层瘠薄、地面岩石裸露面积≥50%时,视为石漠化敏感区域。根据福建省地质图、坡度图、土壤分布图、植被图和干燥度等值线图以及野外调查结果,按照上述指标划分出福建省滨海风沙与石漠化敏感区域(图5)。
图5 福建省滨海风沙与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图(略)
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长乐东部沿海、福清龙高半岛、平潭诸岛、漳浦--云霄--诏安--东山滨海地区;总面积2251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9%。
6.近岸海域重要海洋物种生境敏感区域
重要海洋物种主要指国家级、省级或地区级的海洋保护生物,同时也考虑对当地渔业起重要作用的经济种类。福建省近岸海域重要海洋物种及其生境敏感性评价,主要考虑海洋物种的珍稀程度、保护级别及其生境所承受的人为破坏与干扰压力等方面因素。全省近岸海域重要海洋物种及其生境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6)如下:
图6 福建省近岸海域重要海洋物种及其生境敏感性评价图(略)
极敏感区域:主要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海洋生物物种集中分布区,包括海坛岛西部海域中国鲎重要繁殖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厦门湾的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湿地保护区以及东山省级珊瑚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4k㎡,占全省区划海域面积的0.6%。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或有省级保护物种集中分布的区域,包括霞浦姚家屿红树林保护区、霞浦盐田南塘澳红树林保护区、宁德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宁德盐田港鹅湾红树林保护区、长乐闽江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长乐海蚌资源繁殖保护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九龙江河口红树林滩涂湿地、东山湾滩涂湿地;总面积724.5k㎡,占全省区划海域面积的2.0%。
敏感区域:主要为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地区性自然保护区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经济生物资源分布区,包括日屿岛海岛生态系统保护区;台山列岛、七星列岛、福瑶列岛、浮鹰岛周边海域和福宁湾的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以及三都澳、罗源湾、福清湾重要滩涂湿地;总面积527k㎡,占全省区划海域面积的1.4%。
7.近岸海域重要渔业水域敏感区域
渔业水域的敏感性指其受人类活动,特别是排污及开发影响的敏感程度。福建省重要渔业水域的敏感性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方面,根据水域面积大小、生物多样性特征、及渔业资源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贡献;另一方面,从渔业水域面临的环境压力,特别是人为活动的污染程度和破坏程度,以及渔业养殖自身污染的程度加以综合分析评价。全省近岸海域重要渔业水域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7)如下:
图7 福建省近岸海域重要渔业水域敏感性评价图(略)
极敏感区域:主要为我省重要天然水产资源保护区、产卵场或洄游通道,包括星仔列岛、台山列岛、福瑶列岛、浮鹰岛周边海域和宁德市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以及宁德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长乐海蚌资源繁殖自然保护区、牛山岛海域生态系统保护区等;总面积551k㎡,占全省区划海域面积的1.5%。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为受陆源污染影响敏感的半封闭海湾重要水产养殖区,以及因过度捕捞而导致渔业资源受损而需增殖恢复的水域,包括沙埕港、秦屿、牙城湾、三沙湾、闽江口、福清湾及海坛海峡、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泉州湾、安海湾、围头湾、九龙江口、佛昙湾、旧镇湾、东山湾、诏安湾、宫口湾等海湾或河口的浅海滩涂养殖区;八尺门浅海养殖区,以及黄岐半岛水产增养殖区、平潭东部水产增殖区、兴化湾增殖区、浮头湾江瑶贝增殖区、礼是列岛海珍品增殖区、漳江口贝类增殖区、东山湾巴非蛤增殖与养殖区、塔屿海珍品增殖区、东沈海珍品增殖区、西浦湾贝类增殖区、城洲岛贝类增殖区、东门贝类增殖区等水域;总面积1713k㎡,占全省区划海域面积的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