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基础建设进度,卫生硬件基础进一步夯实
(一)加快新医院建设。市滨江医院主体工程已顺利结顶;市下沙医院医疗综合楼主体结构已到20层;市第十医院(市西溪医院)医疗综合楼主体结构已到8层;市儿童医院(筹)挂牌试运行以来,门急诊日均350人次,门诊医疗综合楼已进入规划指标论证;市妇女医院即将完成桩基工程;市之江医院已完成医院选址;市中医院丁桥分院已确定医院选址;市二医院即将兴建门诊医疗综合楼。杭州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已于6月份全面投入使用。萧山、余杭、富阳、桐庐、建德、淳安等区、县(市)一批县级医院也实施了迁建、扩建和新建。
(二)加快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重点抓好城郊结合部、撤村建居点的站点建设,2009年,主城区实施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31个,改扩建服务站44个。重视乡镇卫生院建设,全市已有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1个,达标率达87.4%,其中,达到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家,全市乡镇卫生院已全部装备上“新六件”。加快村卫生室建设,截止12月底,全市原有未达标村卫生室586家,已完成327家。全市原有未达标社区卫生服务站530家,已完成305家,其余均在建设中。
(三)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构建以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的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硬件建设,建立了市级管理平台,并试点在主城区运行系统软件,初步开展电子健康档案建立、数据库建设等工作,主城区统一数据库的电子健康档案已达10万余份。杭州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杭州市卫生数据中心建设、杭州市卫生专网建设正全面开展,一期工程会商系统已经启用。构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系统,试点在三级医院开展电子病历、网上会诊、临床路径管理等探索,试点并通过现场推进会进一步规范院务公开工作。
三、打响健康城市品牌,城市健康形象进一步树立
以实施重点项目为抓手,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全市2009年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降至279.07/10万,孕产妇死亡率为7.26/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10‰。实施“健康生活进千村万户”行动。全年实现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1万人;改造农户厕所7万个;新建改造农村卫生站(室)200个;编印并发放《农民健康读本》100万本。启动“杭州市重点慢性病干预控制计划”。对发现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进行跟踪干预管理,市区35~59岁男性和35~54岁女性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建档率达到10%。推进全社会控烟。《
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已经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2010年3月1日正式施行。参与国家健康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指定。经过全国爱卫办专家二次论证后,现已定稿并将发布施行。此外,杭州市民健康生活馆筹建、全国健康市场试点等项目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各区、(县、市)也充分结合自身特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载体,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我市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由人民日报主办的《健康时报》专题采访陈小平副市长,整版宣传我市工作;我市建设健康城市代表团还参加了西太平洋地区健康城市扩大与拓展工作小组会议,获得世卫组织和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和普遍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