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保障机制
1.切实加强对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素质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在部署、检查、总结年度工作时把素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时,要将素质教育情况作为重要内容。
2.加快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各级政府要将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为重点,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更新工程、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等为基础,加大投入,努力做好学校图书配备、体艺器材补充、体育场地建设、计算机室及校园网信息化设备、通用技术教室、探究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制定校园网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力争校校联网,建设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大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各地新建学校要严格按照不低于办学条件标准化要求进行建设,原有学校要做好规划,逐步完成达标任务,到2015年基本完成标准化建设。
3.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齐鲁名师建设工程”、“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大规模开展教师暑期远程研修及高中校长培训。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对在县镇以下工作的农村教师,给予适当补贴,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对在农村中小学任教满20年的教师,可优先申报评审高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表彰奖励中的比例。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在规定比例内适当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建立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根据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足额配备教师,推动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实现统一,并在编制总额内对偏远农村学校、教学点给予倾斜,允许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互补余缺,增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控职能。
4.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各级政府要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日常运转、维护和开展公益性活动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实现每个城区、县(市)都建设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各类青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对未成年人要免费开放。对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予以扶持。建立校外实践教育的社会义务制度,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要承担学生参观学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