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村规民约和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善,执行情况好,具体落实到位。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民满意率达80%以上。村“一事一议”制度规范、有序;新建立“五事”制度(干部问事、村民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保证人民群众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实到位。
附件三
湟中县多巴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与试行标准
多巴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走在全市小城镇建设的前列。依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新农民”进行,围绕“产业园区化、居民社会化、生产优势化、组织合作化、社会保障化、环境生态化、农民知识化”的基本发展思路开展,推进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产业体系、政策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富裕和谐体系五大体系建设,结合多巴镇小城镇建设,依托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多巴镇特色产业和体育产业相关的服务业,合理配置资源,扩增城镇规模,提高城市化水平,建成青藏高原体育训练、健身中心,建成夏都特色文化名镇,充分发挥镇区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一、试点范围
多巴镇进行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户1997户,人口8466人,2005年人均纯收入3100元。
二、建设内容与基本标准
(一)生产发展的标准
1、多巴镇规划按照“布局优化、建筑美化、道路硬化、环境优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路灯亮化、文明和谐”的整体要求,突出特色,统一开发,配套建设,集约化使用土地,突出地域特色和风格,镇域发展功能分区定位划分明晰,布局合理,镇区容貌美观、整洁,体现新兴镇容风貌,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2、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1)在多巴镇区中心建设占地10亩的农贸市场一处,积极引导二、三产业发展,培育新型市场,促进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力争使试点村人均纯收入80%来自二、三产业。
(2)建设一处生猪繁育、贩运基地,引导已经形成优势产业的多巴镇生猪繁育产业向区域性、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3)结合奶牛、生猪养殖产业和农副产品产业优势,重点扶持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规模化经营,发展多巴地区的制粉、油菜籽加工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
3、加强劳动力培训力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家庭主要劳动力实用技术普及率达到100%。
4、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生活宽裕的标准
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名列本县前列,达到40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户控制在5%以内。无地贫困户通过农转非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6、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以上,电话人户率80%以上,力争互联网进村。
7、恩格尔系数45%以下。
(三)乡风文明的标准
8、精神文明建设领先,社会风气良好。村民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不断提高,达到市级文明村的标准;“十星级文明农户”家庭占总户数的90%以上广文明信用户占总户数80%以上。市民学校经常开展教育活动。
9、镇有宣传教育、报刊图书阅读、广播电教、民间文化艺术展、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设施相对完备的宣传文化站。建有“三室两栏一校一所”,即图书阅览室、党员干部学习室(或电化教育室)、宣传文化活动室、村务公开栏、阅报栏、村民学校和文体活动场所。
10、扶持发展民间特色文化。每村有一个群众业余文艺演出队,群众文艺演出经常化。“文化中心户”、“科技示范户”分别达到10%。
11、达到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安全文明模范村”,村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普法、依法治理和治安调解组织健全,并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全年无重大刑事案件,村民犯罪率在1‰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