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强化肉牛产业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秦川肉牛产业是我市传统产业,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前景,是新时期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骨干产业。因此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集会、科技三下乡等多种形式,组织人员大力宣传肉牛产业开发的重要性,把市上发展肉牛产业、政策形势、前景告诉群众,广泛宣传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到肉牛产业开发中来,以迅速做大我市肉牛产业。
4、明确部门职责,搞好政策扶持。市县各职能部门要围绕肉牛产业开发,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农牧部门要全力做好肉牛产业开发、规划、布局、任务落实和良种、饲草、防疫等技术服务;农发部门要把肉牛产业开发纳入农综项目和扶贫项目之列;农业产业办要把龙头企业列入重点支持重点,发改部门要把肉牛产业开发作为重点项目;土地部门要解决落实好育肥场、肉牛小区用地;财政部门确保肉牛专项扶持资金及时到位;市农发行要尽快做好给秦宝牧业公司放贷申报审批工作;省信用联社宝办做好农户养牛放贷工作。
(三)技术措施
1、完善良繁防疫服务网络。把冷冻精液配种作为肉牛杂交改良的主要手段,配备技术人员,加强硬件设施装备,扩大人工授精网点,保证肉牛养殖集中的乡镇和基地村都有人工授精点,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县、乡、村人工授精技术推广网络。加强疫病防制,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疫病监测测报网,推行防疫双轨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重点疫病的防范监测,严格检疫制度,防止疫病传入,确保肉牛养殖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2、大力推广实用新技术。充分发挥各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作用,在基地村开办高级肉牛养殖技术培训班,定期举行肉牛养殖、兽医卫生知识培训,年终对考核合格者发给资格证书。实行科技人员到小区和基地村,将良种扩繁、杂交改良、犊牛培育和育肥技术送到户、到人,以科学技术支撑产业发展。
3、积极开展肉牛杂交育肥。秦川牛的优良肉用性能已被国内外市场认同,缺点是后躯欠发达,生长慢,胴体小。在扶风县坚持提纯复壮,提高品质,树立秦川牛品牌,实现数量扩张。同时,在其他县区积极引进安格斯、利木赞等国外良种冻精,以秦川牛为母本,利用杂交优势,开展二元、三元轮回杂交模式生产商品肉牛,提高肉牛生产效益。
4、加快饲草饲料基地建设。产业基地县区要加快饲草建设,实行粮草并重,草畜配套。在川塬地区积极推广冬牧70黑麦与青贮玉米连茬种植技术,扩大面积,以解决肉牛生产常年青绿饲草和青干草不足的问题;在山区和半山区推广高产良种苜蓿生产和青干草制备技术;同时,鼓励饲料加工企业研制开发肉牛专用配合饲料,满足肉牛业发展需求。
5、坚持推行标准化生产。要按照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相关标准组织肉牛生产,加快制定原料牛收购标准,以及肉牛饲养各阶段、不同环节的技术规范,依据标准和技术规范指导规模育肥场和基地村地建设。
附表:1、宝鸡市秦川肉牛基地建设重点区域乡镇名单(略)
2、宝鸡市秦川肉牛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表(略)
宝鸡市扶风鼎鑫生猪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为提高全市生猪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畜牧大市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市委市政府引进新建扶风鼎鑫肉制品有限公司,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年屠宰60万头生猪的自动化生产线,被授于陕西省高校肉制品直供基地。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用市场化、标准化理念指导生猪生产,实现生猪产业向优质、高产、高效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生猪产业发展迅速,生猪生产区域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截止2005年,全市生猪存栏117.65万头,出栏135.4万头,猪肉产量达到10.63万吨。生猪养殖户达到13.16万户,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上的6000多户。但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因没有加工龙头企业,生猪养殖周期性波动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生猪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饲养方式落后,规模养殖数量少,经济效益偏低,养殖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三是良种繁育体系不建全,良种仔猪繁育场少,且布局不合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