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型
(一)风寒感冒
临床表现:发热轻、恶寒重,或无发热,喷嚏、流清涕,咳嗽,头痛、全身酸痛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指纹淡红。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
基本方:荆芥、防风、苏叶、桔梗、前胡、半夏、茯苓、枳壳、甘草等。
中成药:午时茶。
(二)风热感冒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汗出,咽喉红肿,咳嗽痰稠,鼻流黄涕,头痛,口渴,烦躁等;舌红,苔簿黄,脉浮数,指纹红赤。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剂:银翘散加减。
基本方: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竹叶、牛蒡子、桔梗、鲜芦根、玄参等。
中成药:可任选一种服用:连花清瘟胶囊、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颗粒、清热解毒颗粒、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颗粒、清热灵颗粒等。
(三)挟杂证
1.挟食滞:除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症状外,伴有食欲减退,胸腹胀满,或呕吐酸腐,或大便不化,舌苔黄厚腻。治宜在感冒方中,选加鸡内金、炒山楂等;若热不重而食滞较重者,可改用保和丸加减。
2.挟惊:又称“热惊”。证见发热烦躁,面目红赤,四肢惊厥。宜在感冒方中选加钩藤、僵蚕等;或选加琥珀抱龙丸。
3.挟痰热:感冒热盛,灼液成痰,痰热闭肺,则出现身热,咳嗽,气急,痰稠等症,按重型(邪热壅肺)证治。
二、重型(邪热壅肺)
临床表现:高热不退,汗出烦渴,咳嗽气急,胸痛痰稠;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剂:麻杏石甘汤加减。
基本方:麻黄、杏仁、生石膏、葶苈子、黄芩、黛蛤散、苏子、桑白皮、竹沥半夏等。
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等。
痰热清注射液静脉点滴。
三、危重型(逆传心包)
临床表现:壮热持续,嗜睡或烦躁,甚则神昏、抽搐等,舌质绛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心开窍。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羚羊角粉等。
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四、恢复期(气阴两伤)
临床表现:热退,神疲乏力,纳差,口渴等;舌红少津,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