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县级城区建设发展600个年交易额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品交易市场,其中1亿元以上的市场200个。
(2)建设改造配送中心。全省建设改造面向社区商业和连锁农家店服务的县级商品配送中心150个;民族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县因地制宜建设配送中心。
(3)升级改造农贸市场。在全省城乡建设和改造3000个标准化农贸市场。
(4)建设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在有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建设、改造200个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
(5)建设改造农家店。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累计建设改造农家店5万个,基本覆盖除“三州”以外的乡(镇)和行政村;民族地区发展便民连锁店和民贸示范网点。
(6)打造特色商业街。全省重点打造符合《商业街管理技术规范》的综合型商业街30条、专业街100条。
(7)升级改造乡镇旅店。在中心集镇和旅游重镇升级改造1000家旅店。
3.服务新网络工程。以搞活农产品流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构建生产性专业服务平台;以扩大农村消费和增加农家店收入为主题,构建生活性综合服务平台。高效发展农村市场科技服务体系。
(1)建设1个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链接的区域性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服务示范平台,提供产销对接的信息服务,改善对接流程管理,促进产销对接的健康发展。
(2)建设1个全省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管理平台,提供农家店经营服务,促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健康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改善基本条件,奠定农村市场体系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1.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公路、电力、天然气、自来水、广电、通讯等网络建设,提高村通率和覆盖率,保障农村道路和信息网络畅通,提高农村供电、供气和供水稳定性,为加快农村大件耐用品消费升级、推进农村流通信息化、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
2.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对农技能技术培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提供更多创业和就业机会,帮助农民多渠道增加收入,促进农村消费能力稳定增长。
3.健全农村社保。完善农村低保、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开展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面。加快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村劳动保障服务站所,使在乡和离乡农民减轻和消除后顾之忧,稳定消费支出预期。
4.强化人才支撑。针对农村传统流通业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新型业态人才奇缺等状况,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技能与资质培训,扩大面向农村流通服务业的学历、职业教育,建立完善新型业态高端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为农村流通业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