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探索农资信用销售模式。创新农资流通方式,建立农资流通信用管理体系。探索开展以大型农资流通企业为核心、以银行消费信贷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本对象的农资信用销售模式,建立农资信用销售示范区,形成农资服务消费的新形式。
4.发展以乡村网点为基础的民族市场服务体系。
(1)健全民贸商业网点。在牧区结合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配套建设便民连锁店,在半农半牧区因地制宜发展民贸示范网点,在农区发展连锁农家店,满足农牧民就近购买日用消费品、民族特需商品、农牧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购销的需要,促进民族地区居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发展农资市场和特色产品专业市场,增加民族地区市场活力。
(2)建设与民族地区发展相适应的商品配送体系。在“三州”经济相对发达、交通条件较好,人口较多、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县建设兼顾商品配送和应急保障双重功能的商品配送中心。在偏远县建立边销茶和生活必需品物资储备。
(3)培育特色农畜产品流通能力。加快优势农畜产品主产地的流通设施技术改造,完善收储、加工、冷藏、包装和运输设施,延伸产业链,打造市场品牌。与跨国采购集团、大中城市的流通企业建立产销对接关系,促进流通增值。
5.发展以回收站点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1)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按照利于流通、方便交售的原则推行定点回收与流动回收相结合的流通服务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在乡镇社区建立回收站,在乡镇中心商业区、综合商业街设立固定回收设施,在村社人口聚居处设立回收点。站、点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计量、统一车辆、统一管理及经营规范。
(2)建设再生资源市场。在县城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市场,按标准完备储存、分拣、打包、交易、初级加工、信息处理等设施,形成功能完善、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再生资源集中交易平台。规范再生资源流通秩序,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3)发展回收物流服务。按照集约发展的原则培育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服务市场,鼓励地域性回收物流或综合利用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6.发展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1)搭建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农村市场体系现代化。依托农村信息通信网络资源建设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服务平台,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对象开展县域农产品卖难预警、农超对接和网上销售等服务。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管理平台,以连锁农家店和商贸综合服务中心为窗口,开展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技术指导和农民就业创业帮助等服务。
(2)建设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建设由省级监测平台、市县工作平台、监测样本市场和企业构成的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改进信息采集技术手段,提高农村市场预测预警能力。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农村市场供应与需求的走势分析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