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强力构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健全医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为目标,加强药理药效、临床试验、药品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医药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和服务水平。
(1)加快建立药理与药效研究中心。构建药理模型,开展新药药效学研究。应用规范化的动物疾病模型、评价方法指标,开展药物的基础性研究,阐明其药效、作用机制和方剂配伍的规律与科学性。(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省科技厅、卫生厅配合)
(2)建立规范化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中心。完善设施建设,通过国家GLP检查,为医药产品的研发提供规范化的非临床安全评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省科技厅、卫生厅配合)
(3)加强药物临床药理研究机构建设。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新药的临床试验,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对市场销售的药物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再评价。(省卫生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
(4)加强药品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省药检所建成全国一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加大基础建设力度,新建用于扩增检验检测项目的普通检测实验室、生物制品实验室、无菌实验室、实验动物实验室、符合国家GLP规范要求的药物安全评价实验室。配齐药品(生物制品)检验检测用仪器设备,配备开发药品(生物制品)检验检测前沿技术的科研仪器设备,使仪器设备性能达到独立承担所有的承检项目,全检能力达100%。(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
(5)加强医疗器械检测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医疗器械检测能力,适应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质量监督检测为目标,加强省级医疗器械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产品检测实验室。到2007年,医疗器械检测能力覆盖我省在产医疗器械产品70%以上。2005年配置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紫外分析仪、血凝仪、酶标仪等,建成体外化学诊断试剂检测实验室;建立消音室,配置助听器电声指标专用检测设备,建成助听器电声指标专用实验室。2006年配置倒置显微镜、生化培养箱、低温冰箱等设备,开展生物学评价检测,建成细胞毒性检测实验室。2007年配置医用电气产品电击防护参数、剩余电压、能量检测设备仪器及绝缘防护程度检测设施,开展医用电气产品安全性能检测,并按我省医疗器械生产实际逐步增添心电、超声等产品性能检测设备,建成医用电气产品检测实验室;配置医用电气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建成医用电气产品环境试验实验室。(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省技术质量监督局配合)
4、建立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在福州、厦门两地建立两个医药产业孵化器,在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药物、基因疫苗和诊断试剂)和现代中药领域,为科技型制药企业建立共享实验研究平台和新药筛选、新药评价、小试、中试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人才信息、技能培训、融资(特别是风险资金的融通)、政策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平台,促进医药科技型企业的生成、科研成果孵化和创业发展,促进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迅速形成产业规模。(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福州市政府、厦门市政府、厦门大学配合)
5、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大型医药企业实施战略联盟,联手开展重要研发项目、关键性技术合作交流;联合创建医药研发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帮助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医药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省经贸委牵头,省科技厅、人事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配合)
6、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交流。重点引进国内外医药战略投资者,支持国内外的高端医药研究开发机构在我省医药产业园、大型医药企业、科研院校单独或联合建立各种形式的研究机构;充分利用各种科技交流会和人才合作平台,进行医药产业技术和人才合作交流。组织我省医药产业教学、科研、生产的相关人员参加国际、国内医药科研、学术交流、项目推介、技术推广活动;搭建省医药产业科教、学术交流平台,举办国际性、区域性的医药产业投资洽谈、经贸合作、学术交流活动,推动我省医药产业科研向国际化水平发展。(省经贸委、外经贸厅牵头,省科技厅、教育厅、人事厅、医药行业协会配合)
7、推动产业标准化建设。要用国际、国内医药产业先进标准指导专业研究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研究基地、生产流通企业、中药材生产基地、产业园区的建设,推行GAP、GLP、GCP、GMP、GSP认证和国际认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省经贸委、科技厅配合)
(二)逐步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医药生产体系
1、建立和发展一批规模化、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充分发挥福建生物多样性和中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把发展中药材基地与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农林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按照GAP的标准,加强名优地道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鼓励、引导中药工商企业建设中药材基地,大力培育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发展定单农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提高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我省名优地道中药材和大宗中药材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