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密切跟踪国内外生物医药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 坚持医药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医药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为龙头,以结构调整和产业链配套发展为主线,以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园区)为支撑,积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和整合现有优势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完善医药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体系,积极构筑有利于医药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大医药产业的投入力度,推动医药产业集聚式、可持续、跨越性发展,努力把我省医药产业培育成为战略性产业。
(二)发展目标:争取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引进若干国内外大中型制药企业在我省投资办厂;重点培育10个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大中型医药企业(集团);在微生物药物、化学合成药、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和道地中药材等领域建设5个产业基地,组织实施20个医药产业重点项目,形成产品结构合理、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壮大医药产业规模,使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22%以上,200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积极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医药产业体系的框架。
力争到2008年,年产值达到10-20亿元的制药企业2家,5-10亿元的制药企业3家,1-5亿元的制药企业15家;销售收入10-20亿元的医药流通配送企业2家,5-10亿元的流通企业3家,1-5亿元的流通企业18家。单一产品年销售额达5-10亿元2个,单一产品年销售额达1亿元14个。培育6家现代医药物流企业。建立GAP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3个,无公害基地6个,药用野生动物养殖场2个,药用野生动植物良种繁育基地3个。
新药开发能力显著增强,研发生产的新药品种年均增30%,10个重要新药品种实现产业化,10种重要新药完成临床前研究。争取1-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新药投放市场,培育1-2个具有质量标准完善、药效机理清楚、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现代中成药。
构筑起与医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研究开发平台6个、药械检验检测机构1个, 新建GLP实验室1-2个,新增GCP临床试验专业20个,新建专业孵化器2个,建立药用野生动植物种植资源库1个;重点建设好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制药、药物制剂、药品营销等学科专业。
五、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逐步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医药研究开发体系
1、加强基础研究。整合大专院校医药科研资源,加强药物作用靶点及筛选模型、中医方药物质基础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研究、药用蛋白的定向进化、高效表达与筛选技术、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纳米技术、干细胞工程和组织工程等与新药研发前沿相关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省教育厅、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配合)
2、重点推进一批科研开发平台建设。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医药科研开发平台,不断提高医药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1)进一步加强现有医药研发平台建设。重点扶持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免疫抑制剂、新抗生素研发-中试平台,福建省医学分子病毒学研究中心诊断试剂、疫苗研发-中试平台,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和福建中医学院药学系现代中药研发平台,福建医科大学生物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生物医药研发-中试平台,厦门伯塞基因转录技术公司基因工程药物研发-中试平台,福建省现代分析仪器(光学)研发平台,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药物研发平台和其它具有明显优势的研发平台建设。同时完善一批国家、省、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省科技厅、经贸委牵头,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院所配合)
(2)加快建立药物制剂工艺研发中心。研究药物制剂新剂型、新型给药系统、释药系统、新型辅料,制定药品质量标准。汇集上游成果,进行过程优化和工程化开发,将开发的技术和产品转向产业化。(省经贸委牵头,省科技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配合)
(3)加快创建中药材研究中心。积极筹建中药材研究中心,重点研究特色中药材的品种鉴定、良种培育(繁育)、病虫害和疫病防治、专用肥(饲)料、规范化种植和养殖,引进、驯化非道地药用动植物品种,制定中药材质量标准和标准操作规程(SOP),对全省药材种植养殖基地提供指导和支持,推动药材生产标准化、产业化。(省农业厅、林业厅牵头,省经贸委、科技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配合)
(4)建立药用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库。查清药用野生动植物种类、地理分布、栖息环境与群落特征、生物学特性、资源蕴藏量、生产量、以及最大采集(猎捕)量等,建立资源数据库。收集珍稀、濒危、优良药用野生动植物(菌)种质,建立种质基因保存储备库,保存种质遗传资源,系统研究种质特性、活体原生地保育、迁地保存和离体长期保存技术,为进行种质生理、品种驯化和良种选育、药物化学成分调控等基础研究提供保证。(省林业厅牵头,省科技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配合)
(5)加快建立科研设备共享网络。为推进资源共享,提高科研设备仪器利用率,降低中小医药企业研发成本,要积极建立科研单位的医药科研设备仪器共享网络,推动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为医药产业公共服务。(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