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基础。设立了一些药学专业和医药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的科研机构,培养了一支具有一定研究水平和开发能力的科研队伍。目前,我省有关高等院校已设立药学院(系)和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工程、海洋科学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中药学、微生物学等重点学科。已有福建微生物研究所、福建医科大学生物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福建中医学院和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福建师大生物工程学院、福州博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福州长富星新药研发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福大福州生物工程研究所、厦门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研究中心和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北大生物园研究中心、集美大学海洋微生物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在微生物发酵工程研究、基因工程研究、中药研究、海洋药物研究等一些领域居国内较先进水平。拥有一批硕士以上学位和高级职称的科研骨干人才,建成一批药学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临床试验机构、检验检测机构。
(四)具有较好的投资环境。我省是最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1994年-2004年,福建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2.6%,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1.3%,均位居全国前列。福建基本形成综合配套的海、陆、空立体现代化交通网络,为医药产业的产品、原材料运输以及人员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我省拥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科技园区、台商投资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这些园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服务周到、环境优美,有条件承接国内外企业大规模的投资。厦门、福州、泉州等一批中心城市有了很大发展,城市功能齐全,住宅、学校、医院、商业、文化、餐饮、娱乐、休闲等设施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高,为医药产业各类创业者、投资者、生产者提供良好的生活配套服务和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我省有中国教育大省之称, 福建籍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人数众多,居全国各省区第三;我省是全国著名的侨乡,闽籍海外华侨、华人达1000多万人,海外留学生生物医学、药学等技术人才5000多人,可以为我省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我省医药产业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我省制药企业技术装备落后,规模小,品种少,专业化程度、管理水平、生产集中度、经济效益偏低。据统计,2004年我省仅有中型医药生产企业15家,占全省医药工业企业总数的17.6%,其余均为小型企业。
(二)工业生产能力闲置多。我省医药工业企业产能比显示,西药制剂产品和中成药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据统计,2004年原料药、粉针剂、注射剂、片剂、输液、胶囊、中成药产能比分别为88%、39.33%、51.8%、41.92%、49.7%、9.33%、30.15%。
(三)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弱。主要表现:一是医药科技投入不足。医药产业属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的特点。由于新药研究开发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长以及严格的临床试验要求,使整个研发费用高昂。国外企业每年新药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0%,发达国家达15-20%;而我省制药企业每年新药研究开发投入仅占企业销售额的1%左右。二是缺乏原始性创新成果,仿制产品重复生产严重。我省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大多数医药企业不具备独立开发新药和消化科技成果的能力,新药研发层次低,药物新剂型研发滞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全省研制的一类新药品种仅2个,其余品种均为仿制品。三是技术力量分散,人才缺乏。全省从事药品研发的机构,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和企业,既有教育系统、科技系统、卫生系统,也有地方和企业所属的研发机构,条块分割,科技资源难以优化配置,没有形成完整的新药研发体系;专业人才总量偏少,整体实力不足,力量分散,尤其是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匮乏。
(四)产业链发展不协调。研发环节,基础研究薄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无GLP试验室,中试孵化环节基本缺失。生产环节,化学原料药主要集中在抗生素发酵品种,化学合成药品种少、规模小;化学制剂主要集中在老剂型,并且生产品种严重重复;中药材种植养殖规模偏小,中药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有待完善,中药材产业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相对较低;生物制药产业化规模小。
(五)现代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健全。竞争力强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不多;现有医药流通企业经营手段落后;医药市场发育不全,市场网络基础薄弱;市场药品购销行为不规范,无序竞争导致全省医药流通企业经营效益下降。
四、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