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壮大造纸业,做强冶金化工业,培育新型建材业,改造传统机械制造业,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大中冶美利纸业、昊丰伟业、宁夏红集团、大河机床、隆基硅公司、天元金属锰、科豪公司等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在用地、税收等方面向骨干企业倾斜。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推动全民创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二次创业,引导本地资金与外来资本嫁接配套,积极帮助中小企业拓宽市场,提高效益。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各项激励政策,降低行政性收费,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继续大力实施“三个百万亩”工程,从数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硒砂瓜、马铃薯、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万亩、110万亩和120万亩。巩固提高六个种植基地,种植枸杞29万亩,新增3.5万亩;种植小茴香12万亩;种植红枣32.4万亩,新增10万亩;种植高酸苹果26万亩,新增3.8万亩;种植优质米17万亩;新增设施农业3.1万亩,其中新建日光温室2.5万亩(海原新增2.3万亩)。加快发展清真牛羊肉产业,稳定猪产业,恢复鸡产业。探索发展沙漠节水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重视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新组建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和专业协会15家,新上技改、扩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0个。进一步拓宽农民外出务工渠道,提高政府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南华山职业中专学校平台作用,分期分批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努力增加农民工工资收入,确保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标。
4、大力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和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抓好灌区沟渠整治和山区引水补灌工程,增强农业防灾避灾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新建“塞上农民新居”示范点10个,突出抓好各类公路沿线村庄环境整治,综合整治旧村44个。加快实施生态移民和危窑危房改造工程,完成生态移民新村6个,改造危窑危房9500户。
5、促进山川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以川济山,山川共济”战略,抓好山川优势特色产业对接、劳务市场对接、产业扶贫对接,认真落实扶贫开发的各项措施,大力开展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和市直单位定点帮扶,形成社会帮扶长效机制,整合各类扶贫项目资金,加快实施生态移民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出路问题。全年转移输出农业劳动力1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