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一是加大支农惠农强农投入力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落实稻谷、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防止生产和市场出现大起大落;较大幅度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建立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与农资综合直补标准联动机制,开展水稻、棉花等政策性保险试点,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二是全面启动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改造中低产田65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000万亩。建成商丘、周口、安阳大型商品粮基地。加快89个县(场)标准粮田建设。建设3个万亩连片小麦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优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亿亩以上,认真抓好抗旱保苗工作,努力夺取夏粮丰收,力争全年粮食单产和总产稳中有增。加快推进4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全线开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全面开工河口村水库主体工程;力争开工汝河、贾鲁河等防洪河道治理工程;争取开工出山店水库前期工程。三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以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为主线,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和优质高效农业。依托交通干线和中心城市,推动一批花卉生产基地特别是鲜切花生产基地扩大规模、壮大特色品牌。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适应食品安全要求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培育100家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建设10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并整合支农资金,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自然村迁村并建试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五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解决11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和温饱问题,完成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和1.06万南水北调库区移民安置工作。
(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有色、化工、食品、服装纺织等工业主导产业,推动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重点抓好860个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开工350个、投产320个,加快建设10大产业基地和10大产业升级工程。围绕建设洛阳动力谷,加快实施河柴重工高速船用大功率柴油机、一拖集团大马力轮拖等项目;围绕建设中原电气谷,加快实施平高新厂区工程、许继风力发电控制设备等项目;围绕建设洛阳重装基地,加快实施中信重机大型核电锻件等项目,全面完成新重机工程;围绕建设洛阳轨道交通装备基地,加快实施洛阳机车高速铁路施工装备项目,力争年内开工建设600辆城市轨道车辆项目;围绕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建设,加快实施郑州海马轿车、郑州日产第二工场及配套零部件园区等项目;围绕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加快实施永煤甲醇二期和20万吨醋酸等项目,积极推进中石油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中石化大型煤制烯烃等项目前期工作;围绕平漯现代煤盐化工基地建设,加快实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30万吨聚氯乙烯、20万吨尼龙66盐等项目。围绕对调整结构有重大推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抓好中硅公司年产2000吨电子级多晶硅等一批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壮大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规模,加快郑州生物、南阳新能源、洛阳新材料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实施硅光伏、光成像、绿色照明、生物能源等8个重大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力争在优势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围绕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争取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5家以上,培育20家创新型企业。加强与国内外500强和大型央企的战略合作,深入推进煤炭、有色、化工、装备、钢铁等行业整合重组,鼓励骨干企业强强联合、上下游联合。继续抓好百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型企业发展,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800亿元、40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2家和5家。推动水泥、铁合金、焦炭、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加快退出,全面淘汰铅锌行业落后冶炼工艺、设备和收尘方式,力争提前一年完成淘汰落后钢铁产能任务,关闭小火电100万千瓦。
(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服务业发展作为当前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的重要着力点,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作用,支持150户省服务业重点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30个特色服务业园区和街区,推动服务业扩规模、调结构、创品牌、增实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编制实施郑州国际物流中心规划,加快安阳、新乡等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冷链物流基地、粮食物流体系和出版物流配送体系,推动豫鑫物流与日立物流等企业战略合作。加快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郑州众品食业冷链物流扩建等项目建设,争取开工建设郑州航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豫北粮食物流中心等项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报刊、出版、广电等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和演艺产业发展,加快8个文化发展改革试验区规划编制,抓紧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链式开发、集群化发展。加快推进文化企业、行业资源、区域资源、景区资源和品牌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完善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精品景区建设。继续推进伏牛山、南太行连片连线开发,加强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鲁山大佛等精品旅游景区建设。推动旅行社兼并重组,加快商务旅游发展,大力发展休闲游、近郊游、古镇游、工业游等专题旅游产品,积极拓展入境游市场。发展壮大金融业。加强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鼓励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河南增设分支机构、拓展业务,加快建设跨区经营省级商业银行,积极引进外资保险机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尽快实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计划,确保土地、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积极推进煤矿等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稳步开展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补充用于经济适用房建设试点。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兼并重组有关企业或项目,引导省内金融机构对重组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和相关金融服务。加大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特别是在建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支持资信条件好的企业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研究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适时调控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布局,保障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的持续和稳定。稳定市场预期,支持居民购买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鼓励住房合理消费。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