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和选拔名中医。要不断完善培养和评选名中医制度,每4年评选一次市级名中医,及时申报省名中医,为理论功底较厚、临床技能过硬、医德医风高尚的中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尊重和保护名老中医,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适当提高待遇、给予照顾。筛选一批医德医风好、热爱中医事业、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临床骨干,采取师带徒方式传承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形成梯次中医人才后备队伍。
(二)培育一批特色专科。徐州市中医院在建设好现有的国家及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的基础上,再创1-2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县级中医院要突出专科特色,每个县级中医院都要建成一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1-2个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积极发掘、推广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药浴等中医药服务项目,加快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
四、加快人才培养步伐,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队伍素质
(一)抓好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本地中医药教育资源,组织不同层次的中医药人员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重点加强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员和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逐步提高中医药临床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支持通过自学、师承等方式培养中医药人才。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开展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临床著作活动,把经典处方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加强中医辨证思维方法的培训,增强中医医生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诊疗疾病的能力。鼓励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化手段,同时注意保护和发扬中医特色、维护中医主体思想,坚持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
(二)强化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鼓励执业中医师到农村从事中医药服务;依托县级中医院定期对乡村和社区医生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适宜技术培训,扩大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
五、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建立中医药研究机构,鼓励与中药企业合作开发,促进医、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资源共享、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中医药科技创新技术平台。进一步增加政府对中医药科技经费投入,使科技投入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相适应。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等,应当充分尊重中医药的学术特点,对列人国家及省重大科研项目的予以重点支持。市、县中医院要按不少于业务收入的1%提取科研经费,用于中医药科研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