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试行)》的通知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一)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学校课程实施与校外教育活动的有机整合
  上海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开展校外教育应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发掘运用其教育功能,扩展校外教育阵地。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增加德育、科技、文史、艺术、体育、法制、家政等方面课程的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开展现场教学。在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实施中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设计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的活动项目,使学生的学习从“教室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广泛延伸,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要保障落实《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参考方案》拓展型课程中“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规定的必修课时,即小学1-2年级每学年1-2周,小学3-5年级每学年2周,初中每学年2周,高中每学年2周(每周以5天计)。在此基础上,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教育活动,可以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确保高中生不少于30天、初中生不少于20天、小学生3-5年级不少于15天。校外教育机构要充分发挥桥梁和骨干作用,促进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有效结合、校内与校外有效结合,为构建开放型、社会化的学生活动平台发挥示范作用。
  围绕本任务,将要重点实施的项目有:
  1.中小学课程实施中校外教育资源整体开发建设项目。制订《中小学课程改革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施方案》。以“拓展学习时空,完善学习方式”为理念,通过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扩大学校课程资源的来源,丰富学校课程资源的类型,加强学校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实施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向长期、固定、经常化发展,进一步有效推进课程改革。
  2.加强校外教育阵地建设。统筹区域内校外教育的设点布局、资源配置和设施更新,完善校外教育的覆盖网络。推进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分中心建设工作,制定《上海市中小学生参加农村社会实践的指导纲要》,重点建设若干个中小学生示范性学农社会实践基地,为中心城区学生到农村参加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开发中华农耕文化体验项目,注重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的贯通。整合区域内的企业、学校等资源,充分利用各区县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成人学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居村委办学点的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开展中小学校外教育,增加这些活动场所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教育活动的资源配置和项目设施。拓展大学实验室、重点职校实训室功能,向中小学生开放。已获得市级以上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称号的城区、社区、街道(乡镇)要率先加强本地区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完善校外教育的覆盖网络和运行机制。
  3.校外教育资源配送体系建设项目。建立市、区县两级校外教育资源配送体系,组织协调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机构、社区、基地(场馆)等校外实践活动,形成学校、社区、基地(场馆)互通联动、运行有序的中小学校外活动资源配送中转机制。进一步利用市、区县文化、科技、体育、卫生、司法等系统和教育基地(场馆)的资源优势,继续办好上海优秀儿童剧展演和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活动,把优秀文艺作品送到未成年人身边。更新《上海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场馆)版图》,编制《上海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场馆)活动指南》,编制《上海市校外教育丛书》及资料包,提供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的资源信息和使用方法。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