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淮安市委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委政法委、市关工委《关于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的通知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总数虽然同比下降,但青少年刑事犯罪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据法院部门统计,2005年全市依法判处25岁以下的青少年刑事犯罪人员868名,其中未成年人453名,在校生140名,与2004年相比,分别上升386%、518%、472%。主要特征是:以侵财型犯罪为主,团伙犯罪突出,暴力恶性犯罪仍在增加,犯罪手段呈现智能化。这说明对于那些沾染恶习较深及陷入团伙犯罪的青少年,单靠教育不可能完全奏效,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措施,一人一策,循循善诱,紧盯不放,才能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通过连续三年的调查,对于涉及判刑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从综合分类、剖析根源入手,初步掌握了这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轨迹,他们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经常出入网吧、游戏机室的网痴、网迷、网恋者。大量的案例表明,青少年特别是在校生,一旦迷恋上网吧、游戏机,便不能自拔。他们往往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开始,继而心神不宁、精神萎靡、经济窘迫,最后堕入侵财犯罪的泥坑。二是学校里的“双差生”。“双差生”往往是从学习成绩差、顽皮不遵守纪律开始,这些现象本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可以教育引导的问题,但由于家庭、学校的教育不当和歧视冷漠,伤害和扭曲了这些学生的心灵,在这个人群当中,有一部分是过早失去父母关爱、教育的“单亲儿童”、“留守孩子”。他们在不正常的氛围中自暴自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畏学厌学到逃学弃学,一旦接触到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便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社会上的无业青年。他们当中有的是被学校有形无形“除名”、“劝退”后流落社会的“差生”,有的是毕业后在家游手好闲的待业青年,有的是有轻微违法劣迹甚至“几进几出”的人员,他们违法犯罪的轨迹很简单,就是失学--失业--失足。如果我们能把这三个重点的高危人群把握好、教育好、疏导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难题就有可能得到破解。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各地各部门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三个不够”:
  部门之间及时沟通、协调、配合不够,有“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以致在教育、防范、矫正、打击等环节上,出现脱节、疏漏,给不良风气和不法分子造成可趁之机。以网吧、游戏机室的监督、管理为例,工商部门负责发营业许可证、查处黑网吧,公安部门负责查处黄和赌,文化部门负责禁止未成年人进网吧,电信部门负责零点断线等等。一个问题四五个部门管理,由于受人力、条件、执法程序等诸多限制,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不法经营者趁机东躲西藏,使一些明显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此外,一些部门在对查处出来的人和事的处理上就事论事,或一罚了之,或教育后一放了之,互不通气,更没有和有关学校、家长、社区通气,把独立办案变成了孤立办案,以致于违法犯罪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