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中心区绿地率达到43%以上。部分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初步建成一定水平的生态经济市。
年度目标(2005年):成立生态经济市建设领导协调机构,编制生态经济市建设的各级各类规划,调研起草生态经济市建设配套政策措施。启动一批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重点示范项目的建设,引导和推动企业自觉实施生态经济建设。推进生态产业的建设,启动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优化和调整产业布局。加大生态经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开展生态文化的建设活动,加强生态经济领域的国内外交流和合作,形成生态经济市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研究起草考核指标、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奖惩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工作例会制度、联席会议制度、情况反馈制度。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公众参与”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领导组织、资金投入、科技人才、政策措施、科学决策等系列保障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一个具有贵阳特色的生态经济市建设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
二、近期(2005-2010年)主要工作思路和重点
(一)生态工业
工业企业:制定并实施《贵阳市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到2006年底主要耗能产品综合能耗大幅度降低,电解铝、黄磷等重要产品消耗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6%,力争67%。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产出率达0.32万元/吨标煤。新增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强度由“十五”期间5.4万标立方米/万元降到3.8万标立方米/万元。新增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强度由“十五”期间21吨/万元降到16吨/万元。新增万元工业产值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由“十五”期间2吨/万元降到1.5吨/万元,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提高到80%。大力推动企业“三废”资源化进程,再利用比例逐年扩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工作,逐年增加规模以上企业通过认证的比例,到2010年基本建立企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的机制,建立建全清洁生产的政策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工业化格局。
工业园区: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使工业布局符合生态经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使产业不断升级;积极探索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机制,已建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密集区要按照生态型工业的要求,以循环经济为主要途径,整合资源,逐步实现区域工业经济生态化。要从三个方面建立生态工业体系:按照生态工业园区的要求进行整体规划,整体安排预期环境质量和生态建设目标;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促进相关产业相对集中,突显产业聚集效应;优先安排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项目,逐步建设成为生态工业园区。力争到2010年,新材料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2010年,药业总产值达150亿元;以微硬盘、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项目为重点,力争2010年前将产业化基地建成以微硬盘为核心,并聚合其上下游的企业群。
循环经济:认真组织实施《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推动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向生态化转型,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升传统产业,合理开采资源,加大资源的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循环利用资源,提高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生态化水平。要以项目为载体,每年规划实施一批项目,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在项目上。要以贵阳磷、铝、煤、橡胶、卷烟等资源型产业为切入口,加大循环经济建设力度。力争2010年,磷化工总产值达到140亿元;铝工业达到90亿元;煤工业达到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