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签订烤烟种植合同
烟农自愿申报种植计划,烟草公司通过审核后与烟农签订合同。
(四)使用优良品种、消除杂劣品种
2006年实现100%良种化,继续推行“一乡一品或一站一品”的品种布局,根据品种特性制定不同的技术方案,做到良种与良法配套,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优势。
全市烤烟品种以K326、云烟85、云烟87为主,单品种的种植面积要控制在40%以下,加大红大、云烟203、翠碧1号示范面积,新品种的推广试种工作,烟草公司对病虫害的防治,进行重点技术管理指导,特殊品种(红大、翠碧1号)实行单独收购。
(五)实行基地化、商品化育苗
2006年全市育苗工作的原则是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商品化供苗,集约程度达到100%,漂浮育苗移栽面积达80%以上,商品化供苗占80%以上。
(六)实行测土平衡施肥
根据2006年土壤化验分析结果,提出平衡施肥方案,种植绿肥、改良土壤,确定施肥方案,增施农家肥。
(七)因地制宜推广地膜烟
在高海拔地区和干旱少雨的地区全面推广地膜种植。
(八)强化田间管理
严格把握好烟株移栽规格、实行带药移栽、及时追施提苗肥、中耕培土、彻底打顶抹芽、促进植株翻顶,加强病虫害监测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烟农效益。特别是大田后期管理尤为重要。
(九)严格执行“准采证、准烤证”制度和烟叶入户预检预验制度
烟叶采收和烘烤过程必须严格坚持“准采证”和“准烤证”制度,通过进一步细化对烟农的服务,提高技术的到位率。烟叶收购必须严格坚持入户预验预检制度,以提高烟叶等级合格率和烟农收入。
(十)加强培训
烟草公司和各乡镇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培训费,在生产的各环节开展扎实的技术培训,确保全市烤烟生产技术到位率,从而提高全市烟叶生产总体水平。
五、基础设施建设
要通过“烟水工程、烤房、标准化站点、防雹增雨、小型农机具、烟路”等六项工程建设,切实改善烟叶生产基础条件。对烟水、路配套工程的建设要切实解决烟叶移栽季节缺水问题和改善烟区交通状况。标准化烤房建设工作,要为全市“十一五”规划打基础。防雹增雨工程确保发挥实效,预测到防得住。
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市烤烟工作领导小组对两县烤烟领导组和有关部门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奖惩机制,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相结合,年底拉通结算,严格逗硬兑现奖惩。县对乡(镇)、村(组)自行建立考核奖惩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