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创新型漯河、推动漯河在中原城市群中加快经济隆起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高新技术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全面提高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全面提高公民的科技素质。
发展目标:
1.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骨干企业要逐步采用新装备、新技术,实现装备、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安全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产品质量基本达到无公害安全标准,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3.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推进人口与健康、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的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并健全完善的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体系,为构建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提供科技支撑。4.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步伐。力争到“十一五”末,我市信息化水平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使信息化成为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力量。5.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中型企业为依托,加强科技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研基地建设,提高科研装备水平。到2010年,建成1个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建成1―2个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6.重视人才培养,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充分重视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造就一批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专家,培养一支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科技人才队伍,创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吸引和支持省内外高层人才来漯开展科学研究。7.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坚持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步伐,推动自主创新;加强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工作,到2010年,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处于全省前列。8.加大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市研究开发投入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要逐步增加,其中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要占到全市研究开发投入的70%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骨干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6%以上;各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增长。9.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到2010年,全市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