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完善浙大紫金港、小和山、下沙、滨江高教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仓前、江东两大高教功能区,吸引大学向高教园区集中,形成高等教育密集区,打响“学在杭州”品牌。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根据城市化发展进程,在副城、组团和城市新区,加快建设一批优质中小学校;对人口逐渐减少的地区,进行跨乡镇教育资源整合,确保每个副城有一所省级重点高中段学校、两所市级名校,每个组团有一所市级名校。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普及化、平民化。各县(市)城和中心镇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确保每个县(市)城有1-2所省级重点高中段学校,每个中心镇有一所市级名校。重视弱势群体教育问题,坚持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进行倾斜,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24、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发展。坚持中心城区与全市统筹,搞好文化设施的规划布局,抓好杭州图书馆新馆、杭州市现代艺术馆、杭州文化中心二期、杭州群众艺术馆新馆、杭州美术馆、杭州文学会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市场融资和政府投入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全市之力创办一个高规格的国家级或国际重大艺术活动,培育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项目,提升杭州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强副城、组团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进一步增强副城的文化氛围。以“东海明珠工程”、“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文化示范村”和“村村通工程”为抓手,加强各县(市)城和中心镇文化设施建设,重视农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的挖掘、保护和开发,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文明县(市)、文明乡镇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体系。
25、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适应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的要求,健全以主城区为骨干、以副城和5县(市)城为重点、以组团和中心镇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抓好市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120急救中心、第二传染病医院等重点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构建市、区县(市)、街道(乡镇)三级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和医疗卫生服务网,完善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5县(市)城、3个副城和11个中心镇的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保证每个县(市)城和副城、主要中心镇有1-2所二级以上的综合性医院或中医医院,有急救中心、分中心或急救点、卫生监督和预防保健机构。加强老城区卫生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省、市级名院、名医资源,提升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改造和人才培养,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建制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26、统筹城乡体育事业发展。围绕创建体育强市目标,加快城乡体育事业发展。抓好市、区两级体育中心和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城东、城北体育公园,水上中心等体育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功能先进、具备承办全国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和国际单项重要体育赛事的体育设施。完善城市公益性公共体育设施体系,抓好滨江、下沙等城市新区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扩大城市体育的覆盖面。以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杭州市全民体育健身条例》为抓手,加强全民健身重点工程建设,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农村体育工作,将农村体育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和基建投资计划,加大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农民体育锻炼和健身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