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防洪安全为中心,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快重点防洪除涝工程建设步伐,加大内河整治力度,初步建立较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大力加强小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安全饮水、水土保持、水利血防等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水利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池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和支撑。
紧紧围绕应用、支撑、基础设施三大体系,逐步构建“数字池州”的基本框架,建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做到公用信息传输网络互联互通,形成统一、高速的信息交换平台,信息化水平达到全省中等水平。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0、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持之以恒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快速提升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较快增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优质粮、油、棉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优质粮、油、棉生产基地。建立商品用材、工业原料林基地和苗木花卉基地,加大林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精深加工度,积极推进种、养、加、贸、工、林一体化。突出皖南土鸡、沿江水禽的特色,大力发展林网生态养鸡,建立沿江水禽生产基地。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大力发展以秋浦花鳜为龙头的优势水产品养殖,建设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围绕优质粮油、棉花、茶叶、特色水产、畜牧、茧丝绸、蔬菜、经果林(中药材)等八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
11、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寄宿制学校等三大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任务;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基本实现县道黑色化和所有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目标。
12、提高农民素质,创新农村组织,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的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培育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贯彻落实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并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市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13、推进优美乡村、文明乡村建设。开展乡村整治工程。围绕新乡村,建立和完善乡村服务体系,调整教育、商业网点,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以及电话、供电、电视等配套设施。组织农民认真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全面开展依法治村工作。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14、深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事业站所,精简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积极探索和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继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加强对土地承包流转的监督管理,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机制;深化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深化林业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