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会展业。在迪荡新城规划建设高档次的绍兴会展中心,在柯桥建设以纺织产品为主的会展中心,开拓会展领域,扩大会展市场;利用绍兴黄酒的品牌优势,加快中国黄酒城建设;依托大型专业市场、块状经济和特色产品,办好中国纺织博览会、中国国际袜业博览会、浙江家具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博览会等会展,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绍兴会展业。
(二)积极扶持文化服务业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到2010年,基本建立与快速发展的绍兴经济、日益增长的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文化发展格局,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以上,力争把绍兴建设成为一个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全民文化素养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体制更具活力,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强市。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有序建设市科学馆、档案馆、游泳中心、中国绍兴黄酒城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本着“面向基层,整体规划,先主后次,逐一到位”的原则,多元投入,加强基层社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民间艺术保护、文物保护、民间收藏等文化工程建设,形成完备的富有绍兴地域特色的文化保护体系和博物馆网络。
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实现以资本为纽带,促进相关行业的互相融合,组建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培育和发展包括演出、娱乐、音像、电影、书刊、文物和美术市场在内的文化产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积极培育竞赛表演、彩票等各类体育市场,促进体育经济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戏曲之乡”优势,扶持发展更多的民间演出团体,推动演出产业发展。以公司化经营为模式、品牌化建设为重点、高新技术应用为手段,加快传统传媒产业升级步伐,做大做强现代传媒业。
繁荣文化市场。培育演出市场,打破所有制、地域与行业限制,造就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演出团体。繁荣娱乐市场,健全文化经济人制度,提高娱乐业整体层次和文化品位。壮大出版物市场,完善出版物市场体系,形成一批较知名的出版物经营企业。规范网络文化市场,加强基层公益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场所建设,培育网络文化超市。繁荣群众文化,继续以百场演出进广场、千场戏曲进社区、万场电影进农村为载体,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的同时拉动文化消费。
(三)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十一五”期间,力争旅游经济总量翻番,质量明显提升,旅游业成为绍兴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实现旅游国内收入20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亿美元,基本建成旅游产业发达、旅游设施完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服务优良、开放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力位居全省前列的旅游经济强市。
打造旅游精品。打响“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的“三看”品牌,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国家级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拳头产品。坚持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大重点旅游区(点)建设力度。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开发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着力做好水上旅游文章,继续重视观光旅游,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全面打造文化修学、稽山鉴水、生态休闲、市场之旅、红色之旅、佛教之旅等旅游产品,积极打造“新吴越情缘”、“新天仙配”、“活力浙东南”等区域合作品牌。拓展、规范、引导休闲农庄健康发展。
开发旅游商品。充分利用绍兴商品市场发达的优势,挖掘地方特色资源,重点开发黄酒、茶叶、丝棉织品、珍珠、领带、竹编等特色旅游商品,形成一批附加值高、市场份额大、工艺精湛、携带便利、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引进先进经营模式,开辟大型旅游商品市场和特色旅游街区,建设绍兴旅游购物中心,鼓励、扶持发展购物旅游,提高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