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施人才工程,为工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全面落实《中共铜陵市委 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若干意见》(铜发〔2005〕12号),建立健全长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一是建立人才培养汇集机制,通过高薪聘请、配送股权、政府补助等形式,广泛吸纳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二是利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现有人才,广泛开展产学研活动,促进科技人员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良性流动和科研合作;三是注重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和管理的复合性人才,造就一批水平较高、知识面较宽、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产业带头人;四是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广泛吸纳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广泛开展争创“学习型企业”活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市校、企校联合办班培训工作。真正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队伍、一批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五)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高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
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突出体制创新,加速所有制结构调整,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一是解决我市大企业国有资本一统天下的体制性矛盾,最大限度地减持国有股,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造,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完善大企业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突出主业,实施主辅分离。大企业中的主业应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形式,“走出去,引进来”,真正做大做强。鼓励大企业通过裂变将同主产品关联度不大的子公司分离出去,实行民营化发展;三是推进骨干企业间联合、兼并、重组,鼓励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产业转移,不断提高重要骨干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四是加大中小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全面实施民营化,向“专、精、特、新”方面发展,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
(六)统筹城乡发展
全面构筑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管理的新机制,完善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快速发展。一是统筹城乡生产要素、生产力布局、规划建设及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布局;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产权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税金融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等一整套制度;三是根据县区的区域特点,制定城乡统筹发展各种政策,以实现城乡工业经济联动、互动发展。
(七)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工业发展软环境。着力抓好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诚信环境、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和建设。二是全力降低商务成本。整合土地资源,保证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的及时需求;以加速融入长三角为主要取向,加快港口、铁路、公路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业;努力降低工业用电、用水价格,对耗电大户试行直供电。三是建立健全协会、商会、咨询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
六、政策支持
加强产业政策和规划引导。一是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依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目录》和《铜陵市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意见》(铜政〔2005〕8号)精神,把握市场走势,严格市场准入,正确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和经营行为。二是制定重点发展行业的发展规划,重点在空间布局和产业配套等方面加以规划引导,及时出台支持重点产业或培育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实行大企业税收目标考核返还政策,在“十一五”期间,合理设定企业所得税基数,对其超基数部分实行全额返还,作为政府资本金注入。二是对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相关企业,其上缴的新增地方税收,实行财政补贴,以支持新型产业发展。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壮大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四是大力支持企业新发、增发股票和企业债券。五是合并市级财政投资公司,按照非均衡发展原则,保主保重,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