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大做强,发展一批强势龙头企业。重点围绕有色、铜化、铜峰、精达、三佳、铜陵海螺、铜陵华源等骨干企业,以加快培育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在立足于做优、做强主业的基础上,努力赶超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使其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2.扶优扶强,发展一批“小巨人”企业。加速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发展,形成小巨人企业群体。重点支持兰盾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中科铜都粉体新材料有限公司、金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西瓦绝缘材料公司、华瑞电子材料公司、金威铜业公司、正威铜业公司、铜陵钢铁股份公司、亚星焦化公司、方圆化纤公司等一批企业,形成区域经济的中坚力量。
3.引进嫁接,发展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深化改革,鼓励铜都特种环保设备股份公司、金湘重型机械科技公司、蓝天科技股份公司、丰山三佳微电子公司、铜化有机化工公司、安纳达钛白粉公司、中金铜箔公司等企业,利用优质资产,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提升行业地位,发展成为国内同行业排头兵企业。
4.培育扶植,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重点扶植市泰成实业公司、长江铜业公司、电工材料厂、安徽铜泉电线电缆公司、毕克化学公司、铜陵上海长征富民药业公司、大明玛钢公司、万象汽车零部件公司、安徽安科恒益药业公司、铜峰朗盛化工公司、铜陵电池材料厂、清华科技公司、铜都阀门公司、亘源麻业纺织公司、天丝织造公司等一批成长性好、具产业发展前景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
5.形成聚集,发展一批共生伴生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围绕支柱产业,着力搞好配套,建设产业节点项目,形成产业的共生和伴生企业,促进集聚效应形成。
(三)打造地区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以提高地区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培育产业持续创新能力,从区域支持体系、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三个层面推进地区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为特色经济的建立和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提供支撑。重点实施“2311”工程,即建设二个支撑体系、三大产业研发中心、一批企业研发机构的建立和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的研发。
1.大力推进以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一批技术中心为代表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促进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继续大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机制,“十一五”期间,形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10-15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建立一批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和产学研联合共建的研发机构,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建立比例达到10%以上。
2、培育建立支柱产业开放式、行业性的产业研发中心。重点建立三大产业研发中心。围绕铜加工、电子元器件及基础材料和硫磷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依据企业主体、政策扶持、产学研联合、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铜陵有色集团公司、铜化集团为依托组建铜陵市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中心;依托铜陵国家电子材料产业园、国家火炬计划铜陵电子元器件及基础材料基地、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的骨干企业组建电子元器件及基础材料研发中心;依托铜陵化学工业集团公司技术中心组建化学石膏综合利用及精细化工产业研发中心。
3.逐步健全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支撑体系。在社会层面,建立二大支撑体系。依托政府的科技服务体系,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加大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建立社会化的科技情报等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和产学研联合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支撑体系,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