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人民政府批转铜陵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铜政〔2006〕12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现将市经贸委《铜陵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铜陵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二月十三日
铜陵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市经贸委 二○○六年一月)
一、“十五”工业发展回顾
“十五”是铜陵建市以来工业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工业对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
(一)工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快速扩张,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工业税收成为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2001-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总额分别年均增长28%、34%、44%、82%,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七,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9.8,较2000年提升96.9点。
(二)工业技术进步水平不断提升。“十五”期间工业投资呈现新高潮,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01-2005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34.5亿元,争取国债项目及“双高一优”等国家级项目27项,总投资77亿元,目前已建成5000万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37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市拥有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国家级4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31个,一批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重大信息化项目投入使用。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明显。2002年我市被列为省环保产业基地和清洁生产试点城市,环保产业初见端倪,循环经济产业链已经形成,处在全省领先地位。2005年,有色公司被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我市列入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三)工业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以2000年以来,我市以“两个置换,两个退出”为主要内容的国企改革全面展开,并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资产剥离、社会职能移交等工作,2004年底,全市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
(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特色经济明显。“十五”期间,铜产业、化工、电子、建材、纺织等优势产业扩张势头强劲,尤其是铜峰电子、三佳科技、精达特磁、六国化工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有力提升了铜陵工业形象,中科铜都、朝山新材料、安纳达钛白粉等上市储备企业,有望形成具有鲜明铜陵特色的上市群体。二是企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47家。三是产品结构不断改善,名牌产品不断涌现。“铜冠牌”电解铜、“六国”磷铵、“精达”牌电磁线等产品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名牌产品。四是所有制结构明显改善,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由国有为主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
“十五”工业各项指标提前或超额完成,为“十一五”工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十五”我市工业经济总量虽有较大突破,但总量仍然偏小。2005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6.65%,是芜湖的55.1%,马鞍山的46.5%,且差距有拉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