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用地集约、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要求,多渠道筹资,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创新开发区运作机制,引导业主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推进开发区规范有序健康快速地发展。高标准规划,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园区布局:铜陵经济开发区以铜深加工、纺织服装和电子材料为主导;循环经济园区以冶金化工为重点;大桥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物流商贸业及其相关产业;金桥经济开发区重点培育汽车零配件、特色农产品等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狮子山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服装加工、机械设备加工制造和食品加工业。到“十一五”末,四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5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实现利税30亿元。
第七篇 突出科教优先,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第二十章 优先发展科技事业
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全面提高我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建设
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大力促进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发挥国家铜铅锌及其金属制品检验检测中心作用,建成中科院(铜陵)循环经济工程技术中心、有色公司技术中心、铜峰公司技术中心等4-5个国家级研发、检测中心,建成15-20个省级研发中心,推动我市大型企业或集团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把体制改革、政策配套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年均增长30%以上。
二、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建立健全创新支持服务体系。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开放服务方式,按照产业集聚发展的要求,重点支持建立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各类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形成各类服务机构广泛参与、协同配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提高孵化科技型小企业和培育科技企业家的能力。
三、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
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探索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科技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建立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加强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进一步巩固科普基地建设和科普网络建设,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素养。切实加强引导,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专栏11 科技创新重点项目与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
◆重大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重点攻克铜精深加工技术,电子材料与新型元器件关键技术,精细化工产品关键技术,印染后整理技术,粉末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清洁生产、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关键技术。
◆重大科研专项。实施铜材深加工、集成电路装备国产化研究、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大型智能化装备、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制造业信息化六大专项。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科大--铜陵科技创业园二期工程(软件园、留学生园)。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及省工程研究中心,支持建设企业技术中心。
◆电子材料与新型元器件专项。建设电子材料示范工程,支持重要元器件产业化。
◆集成电路和软件专项。促进集成电路封装系统产业化,支持软件开发。
◆信息服务与安全专项。建设各类信息资源库,建设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推进各类信息安全产品产业化。
◆新材料专项。建设各类高性能新型材料产业化示范工程。
◆新能源专项。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
◆生物医药专项。完善医药生产体系,提高新药创制能力,建设重大生物医药示范工程。
◆现代农业专项。培育一批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畜禽品种和重要林木品种并实现产业化。
◆智能交通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第二十一章 构建全民教育体系
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到2010年,初步形成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幼儿教育,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网络,到2010年,全市学前幼儿三年入园率80%以上。
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逐步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到2007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农村贫困家庭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享有免费提供的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逐步实现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杂费,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到2010年,城市和农村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初中在校生巩固率均达99%。
提升高中教育的普及水平,加大对农村高中教育的支持力度,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县一中进入省级示范高中行列。到2010年,全市优质高中在校生占高中在校生60%以上,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完成铜陵学院新校区建设,支持其向综合型大学发展。全力办好地方高等院校。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职教资源,完成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改善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条件,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向职教园区集中,打造皖中南职业教育基地。到2010年,职业教育在校生超过3万人,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学习型组织,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建立覆盖全社会、开放式的全民学习教育培训网络和比较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完善远程教育体系,发展网络教育、电化教学、广播电视教学。易地建设市委党校,适时搬迁铜陵广播电视大学。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创新教育投入机制,依法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积极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以满足不同人群对教育的需求。
专栏12 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农村教育。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农村远程教育达到省Ⅱ类标准,全部消除D级危房,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投资长效机制。
◆高中教育。提升高中教育普及水平;建设正阳中学、田家炳中学;县一中进入省级示范高中行列。
◆职业教育。整合职教资源,建设皖中南职业教育基地。
◆成人教育。建设网络大学,搬迁市委党校。
◆高等教育。完善铜陵学院新区建设;办好地方高等院校。
第二十二章 实施人才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和党管人才原则,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到2010年,全市各类专业人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到70%以上,高层次人才比例达到10%,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新的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升到新的水平,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一、建立多层次人才队伍
以高层次、高技能和实用人才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采用多种模式,实施大规模优秀人才培养工程,优化人才结构,着力培养一批优秀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经济建设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二、坚持引才和引智并举
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汇聚机制,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各类研发中心和经济园区等人才载体建设;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制定《铜陵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规定》;鼓励各类人才来我市从事兼职、讲学、技术入股和智力服务。
三、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和公务员录用制度;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人才资源。
四、优化人才环境
加强人才统计和需求预测;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为人才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第八篇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十三章 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福利水平、帮扶社会弱势群体、改善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市民。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切实把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促进就业结构优化,控制城镇失业率。
调整经济结构,通过加快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注重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有机结合,努力拓展不同产业的就业空间,重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兼备的行业发展,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就业岗位。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网络,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建立和完善失业登记、困难群体就业帮扶等各项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发展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劳动者提供诚信、有效的就业服务。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进一步向就业困难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广泛发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并积极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完善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
构建创业平台,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强引导,转变就业观念,在全社会形成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和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浓厚氛围。积极扶持再就业创业园区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实施街道社区组织起来就业,积极推进灵活就业,促进各种形式就业。
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推进各类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到2010年,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新型就业机制,“十一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万个。
二、加强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
注重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部门、行业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积极推进国有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规范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薪酬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继续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指导等项制度,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禁止拖欠、克扣工资等侵害员工利益行为,切实保障并逐步提高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水平。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适应城镇各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升基础养老金部分的统筹层次,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特点和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统筹互济能力。加快工伤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市级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积极拓展城镇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参保面,逐步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着力解决好未参保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积极做好城镇职工家属和在校大学生医疗保障的试点工作。以被征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为重点对象,积极稳妥扩大农村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实施“金保工程”,建成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全市统一的“同人同城同库”信息平台。到2010年,基本医疗保险保持在95%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率在95%以上,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工伤保险覆盖面达95%以上,比“十五”末提高35个百分点;女工生育保险参保率达85%以上;基金征缴率保持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