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构建便捷通畅的综合交通体系
实施“交通先导战略”,建成“对接长三角,辐射皖中南”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过境通道高速化、区域干线快速化、城乡交通一体化、交通管理信息化。
一、加速完善公路网络
加快高速公路和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建成沿江高速公路、铜黄高速公路、铜南宣高速公路,争取开工建设铜陵-无为-巢湖高速公路;建成铜陵桥南互通-铜陵市区、朱村互通-铜陵市区、钟鸣互通-白杨坡等三条高速公路连接线。争取将马鞍山(铜陵)安庆沿江快速通道改造成一级公路,形成与沿江高速公路封闭与开放、重载与高速兼顾,分级科学、分流合理的东向大通道。高标准建设沿江疏港公路。对部分省道和市域内重要县、乡道进行升级改造,打通至周边市县的断头路,改造总里程300公里以上;完成500公里村村通油(砼)路工程。到201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1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公路71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超过40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90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过境以三条高速公路为主通道,区域内以“六纵六横”的干线公路为骨架,二级公路通乡镇,三级公路通集镇,村村通油(砼)路的公路交通网络新格局。
二、推动铁路跨越发展
建成铜陵至九江铁路,完成地方环城铁路一期工程;按照国家铁路网规划,建设沿江城际客运铁路、庐铜铁路,进一步提升我市在国家铁路网中的地位。按铜九铁路、城际铁路、长途客运、公交站场“四位一体”,建设高标准、多功能的铜陵新站,使其成为皖中南地区大型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到“十一五”末,我市国铁和地方铁路总体营运里程200公里以上。
三、打造长江水运优势
以打造可靠泊万吨级海轮的现代化港口为目标,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将长江铜陵段建成“水上高速公路”。增强通航能力,对长江主航道和港口进行疏浚,确保5000吨级船舶长年通航;实施顺安河综合整治及区域开发工程。改善航运装备,调整、优化运力结构,提高技术构成,推进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进程,按照交通部的统一部署,在淘汰水泥船的基础上,2007年前淘汰挂桨机船。加强港口建设,科学规划和整合港口岸线资源,重点建设外贸集装箱专用泊位、国电铜陵电厂专用码头、循环工业试验园配套码头等一批现代化专业码头,规划建设锚泊基地。到“十一五”末,新增Ⅲ级航道12公里,新增1200万吨及10万TEU的泊位通过能力和5000万吨的锚泊能力,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3800万吨,船舶标准化率达到70%。
四、加强交通管理与服务
完成铜陵综合交通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研究规划市区轨道交通的技术路线,做好相关前期工作;制定城市公交车辆的准入技术标准,加快老旧车辆的淘汰;制定运输服务标准,改进运输服务水平。
专栏6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公路。沿江高速、铜黄高速、铜南宣高速、铜无巢高速公路;铜陵桥南互通-铜陵市区、朱村互通-铜陵市区、钟鸣互通-白杨坡三条高速公路连接线;沿江快速通道一级公路改造工程;“六纵六横”骨干公路改造工程;“村村通”工程。
◆铁路。铜九铁路、沿江城际客运铁路、庐铜铁路、地方环城铁路一期工程;铜陵新站。
◆港口。大型集装箱码头、横港件杂货码头二期工程;国电铜陵电厂专用及大件码头、循环工业试验园区专用综合码头;锚泊基地。
◆航道。长江主航道和港口疏浚工程;顺安河综合整治及区域开发工程。
◆过江通道。铜陵长江二桥(公铁两用桥)。
第十二章 建设现代化城市
按照“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发展城市交通,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大规模开发建设新城区,全面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彰显城市魅力,全力打造生态山水铜都。“十一五”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2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60亿元。到2010年,初步形成“一城三区、一主两副”城市格局,城市人口6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63平方公里,重点推进环天井湖地区、滨江地区、车站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园区、东部城区、南部城区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道路。以联系三个城区“四纵三横”主次干道为重点,构筑综合城市路网体系,初步形成立体化、便捷化城市交通网络。到“十一五”末,新增城市道路125公里,城市道路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
--城市供水。整合城市供水资源,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完成县城及重点镇区域供水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新建四水厂一期工程,到2010年,供水综合能力增加到82.5万吨/日。
--城乡供电。加快500KV、220KV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建设,完善电网骨架,基本形成220kV高压送电网双环网络布局;提高110kV高压配电网功能,增强对重大项目、开发园区和中心城镇的支撑作用。继续完善城市10KV、农村35KV配电网,保证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用电。2010年全市统调电量53亿千瓦时,统调最大负荷80万千瓦。
--城市供气。实现天然气进铜,完善城市气网,加快重点乡镇供气管网建设,大力发展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用气。“十一五”末,城市燃气供气能力增加到2亿立方米,基本普及天然气。
--城市公交。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提高公交管理水平,乡镇和有条件的中心村交通实施公交化运营,着手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到2010年,公交营运线路达40条,运营线路长500公里,达到10标台/万人的文明城市标准。
--城市园林。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加快公园、广场、绿地、湖泊水面和青铜雕塑建设。到“十一五”末,实现公共绿化总面积540万平方米,绿地率35%以上,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
--环境卫生。继续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和重点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新建城区实行雨污分流,积极推进城市干渠改造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已建城区排水系统,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和危险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危险及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
--环境整治。实施滨江地区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到2010年,滨江地区环境有明显改观。以天井湖景区为核心,加快环湖地区的开发建设,完成天井湖西湖、北湖改造工程,实施天井湖防护林工程,完成天井湖人居环境示范基地建设。加快老城区的厂矿棚户区开发改造,大力开展城市拆危工程和街区整治工程,彻底拆除主城区违章建筑。继续开展社区环境整治工程,完成15个左右社区整治,全面提升社区居住环境。
专栏7 城建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道路:改造铜都大道延伸至东部、南部城区,滨江大道延伸至南部城区;建设梅潭大道、黄山大道、石城大道北段、天山大道、沿新大道、学士路、环城北路、黄海路、隆门路、石门路、铜芜路(东部城区段)、临津路、长江二路等;改造铜官大道(南段)、天山大道南段、铜芜路东段、北京东路等,建设湖东路和余家村立交桥。
◆供水:完成县城及重点镇区域供水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新建四水厂一期工程。
◆供电:500KV变电所1座;南郊、董店和顺安220KV变电所3座;乌木山、开发区、铜带厂、纺织园、铜陵县、大通等110KV变电所12座。
◆供气:实现天然气进铜,完善城市气网,加快重点乡镇供气管网建设。
◆公交:公交总场站搬迁及公交场站工程;乡镇和部分中心村“通公交”工程。
◆园林:实施螺丝山公园、笔架山公园和板栗山公园整治工程,新建鹞山公园、祠堂湖公园、桥南公园、青年生态园、翠湖公园和临津公园,开工建设滨江广场和乌木山铁路车站站前广场,建成铜陵植物园。
◆环卫:新建钟顺污水处理厂一期(5万吨/日)和大通污水处理厂(4万吨/日)工程,建成西湖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新增处理城市污水17万吨/日能力,建设城市生活污泥处理工程,建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和危险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第十三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是我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充分利用我市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示范带动、农民自愿、全面推进”的原则,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为重点,实施乡(镇)村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建设“美好家园”行动,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把我市建成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
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综合改革任务,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不断强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改革乡镇管理体制,推进党政领导合一,选择部分乡镇进行直接选举乡镇长的试点,配套改革村级民主治理模式,采取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合一制,全面推进村委会主任的直接选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布局,改革教育投入机制,到2010年,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现代化和相对均衡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和就业、失业登记制度。鼓励和支持农民依法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支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的股份合作经济,探索建立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和土地增值补偿机制。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
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同时,着力提升农村二、三产业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依托特色主导产业,配套发展县(区)域纺织、服装、电子、铜材等企业集群。坚持以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基础,创建一批“农游合一”的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小区。着力抓好“菜蓝子”工程建设,促进农民致富。积极推广现代流通方式,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涉农服务业。依托各类劳动服务组织,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积极发展特色劳务,壮大劳务经济。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支农投入,完善农业补贴,形成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运用参股、资助、贴息等多种形式,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等进入农村各个领域,不断壮大县(区)域经济。
三、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加大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力度,突出抓好以二级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规划,完善城镇布局。进一步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农村村庄向社区转变,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整治“空心村”,加快中心村建设步伐。逐步取消乡镇建设规划范围内农民宅基地分配制度,统一规划,分区推进。不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改水、改厕、改线和垃圾集中处理为重点,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镇貌。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积极发展农村卫生、农村文化等社会事业,保障农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建立市二级以上医院和乡镇医疗机构共建关系,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使乡镇预防保健机构、医疗机构覆盖率和达标率均达到100%。大力推进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宽带网络进村入户进程,到2010年,覆盖率达到100%并实现同网同价。到2010年,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村文化室达到省颁标准。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农业生产为重点,继续改造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到2007年,提前完成村村通油(砼)路工程,到2010年实现每个自然村通砂石公路。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及塘坝建设,改善农村水环境。结合东部、南部城区建设,完善乡镇供水管网。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2010年,解决全市10.9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稳步推进农村改厕工作。积极发展秸杆气化、沼气等农村能源项目;利用天然气进铜工程,延伸天然气管网,逐步满足沿线农民的用气需求,改善农村能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