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旅游业。建设“和悦州-大通白暨豚生态与古镇观光”、“凤凰山-金牛洞文化民俗”、“天井湖-太阳岛绿色休闲度假”3大旅游景区。
  ◆房地产业。建设一批普通商品房(含经济适用房)和精品小区。

第七章 建设现代农业



  以发展城郊型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实施科教兴农,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集约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9亿元,年均增长6.8%,力争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9%。
  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种植业。在稳定发展优质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双低”油菜、优质棉花、无公害蔬菜、生姜、凤丹、特色经果和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到2010年,全市优质水稻、油菜、棉花面积分别达到17.5万亩、9万亩、6万亩,铜陵白姜和凤丹各2万亩左右,葡萄、中华圣桃、板栗、雷竹等特色经果类作物面积5万亩左右,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6万亩,特色花卉苗木生产基地1.7万亩。
  畜禽业。突出发展畜禽业。坚持庭院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并举,重点发展食草型和节粮型优质、高效畜禽,优化畜禽业结构。发展生猪生产,建设三元杂交猪苗种繁育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增加食草型畜禽饲养量,发展羊、肉用牛、奶牛养殖;稳定三黄鸡、樱桃谷鸭的养殖规模,增加蛋鸡、番鸭、鹅等经济效益高的家禽饲养量。高度重视禽流感、口蹄疫等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建立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到2010年,生猪饲养量18-20万头,家禽饲养量900-1000万只,山羊1.8-2万只。
  渔业。在稳定常规水产品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突出以长江水系的名优鱼、虾、蟹、鳝、龟为主导品种。同时加大宜渔稻田养殖、水库养殖开发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渔业、高效生态渔业。到2010年,全市水产良种繁育7亿尾,网箱养殖1万只,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超过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超过2万吨。
  林业。加强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保护体系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绿色长廊、平原绿化、长江防护林、兴林抑螺、矿山生态恢复、湿地保护工程等。进一步优化林业基地结构,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化。到2010年,全市经济林基地7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5万亩,生态防护林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城区、建制镇和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2%、45%和60%。林业总产值达到1亿元。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培育发展铜陵白姜、凤丹皮、优质粮棉、名优畜禽水产、无公害蔬菜、苗木花卉六大优势主导产业,到2010年,实现每个产业均有自身品牌、一个有影响的专业协会、一批致富带头人、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培育扶持一批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大户,力争到2010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0家,其中营销额达1亿元以上企业5家。
  加快培育有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的专业市场,重点完善顺安江南农业大市场、五松瓜果批发市场、隆门白肉批发市场、市蔬菜批发市场等一批市场。加强营销服务网络建设,实施“农产品进超市”工程,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培育发展农产品名牌,着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到2010年,力争培育国家级名牌2-3个,省级15个,无公害农产品30个,绿色食品10个。
  大力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的采标、制标和贯标工作力度,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科技(标准)+农户”的运作模式,以标准指导和规范农民的种植、养殖行为,把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重点建设城山循环农业试验园及铜陵白姜、凤丹、大通及西联、老洲无公害蔬菜、城关养殖业、钟鸣优质米国家科技示范园等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引导、带动作用。
  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完成江心洲和外滩圩等8个圩口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达到防御1998年型长江洪水的防洪标准。继续实施铜陵长江重点河段崩岸治理工程。完成全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平垸行洪巩固工程任务。新建和改建一批排涝泵站,使农村千亩以上圩口排涝标准达到7-10年一遇的水平。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的监测和生态修复工作,抓好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强化政府公益性农业服务职责,加快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业社会化管理等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科教兴农,着力引进新品种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到2010年力争引进新品种100个,推广实用技术100项;积极探索建立科技服务基层长效机制,加大农科教结合力度,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科技培训。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实施“安徽农业信息网”和“安徽农网”进村入户工程。推进“农机富民”工程,到2010年全市机耕率和机收率均达到90%。

第八章 提升发展建筑业



  以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加快技术进步,加强行业管理,促进建筑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继续完善建筑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为建筑企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有序竞争环境。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建设监理制,加大对结构安全监督力度,坚持开展“用户满意工程”、“黄山杯奖”、“鲁班奖”等优质工程活动,确保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40%以上。全面提高建筑施工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积极采用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实施“科教兴业”战略,大力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提高行业劳动者素质。加大建筑业改革力度,全面完成建筑企业改制任务。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行业外向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第九章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坚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市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举措,坚持把促进全民创业作为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强力引擎,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通过“现有企业二次创业壮大一批,国有企业改制退位成长一批,鼓励自主创业形成一批,通过招商引资增加一批”,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提速提质,不断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水平。到“十一五”末,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260亿元以上,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5%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6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比重60%以上。
  一、拓展发展空间
  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加快清理妨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它垄断行业和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规范行政行为,在投资核准(备案)、土地使用、执收执罚、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增加财政扶持,对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支持其平等通过招投标或其他申报推荐方式,申请政府性专项资金。加大税收倾斜,认真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扩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改进和完善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资信评估,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拓宽直接融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以股权融资和项目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
  三、深化扶优扶强工作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扶优扶强工作。加大要素供给,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促进工程”和“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种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产值过亿元、税收上千万”的非公有制骨干企业。鼓励强强联手,支持非公有制优势企业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大企业、大集团,进行协作配套和产品上下延伸,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培训,努力培养一支非公有制经济的优秀企业家和高素质员工队伍。
  四、全面振兴县区经济
  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主要形式、工业园区为平台、招商引资为抓手、产业集群为方向,大力发展县区工业。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竞争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县区经济。进一步简政放权,赋予县区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积极推进县乡财政振兴工程,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县区经济的良性发展。到2010年,力争铜陵县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县、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35%以上。

第四篇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化新铜都

第十章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围绕打造生态山水铜都,拉开城市框架,优化功能分区,增强集聚辐射效应,形成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
  一、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的要求,重点建设城市,集中发展小城镇,沿长江和沿江快速通道两条轴线,形成“一城三区七镇”的空间结构。
  市区建设按照“北扩、东进、南整、西跨”的思路,主要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发展,适时向西跨江发展,形成“一城三区,一主两副”的组团式布局。主城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公共服务中心,依托老城区,向东建设车站新区,以开发区和西湖新区为增长极向北扩展建设新城区。东部城区以顺安、钟鸣为基础,以沿江快速通道为发展轴,构建以工业为主的综合性新城区。南部城区以古镇大通和横港地区为基础,形成以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新城区。到“十一五”末,城市规模为:主城区人口51万人,建成区面积控制在51平方公里;东部城区人口4万人,建成区面积控制在6平方公里;南部城区人口5万人,建成区面积控制在6平方公里。
  小城镇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西联乡、东联乡、老洲乡、胥坝乡、灰河乡、天门镇和新桥工矿区七个二级城镇,促进我市小城镇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二、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统一规划、区域集中、特色明显、用地集约的原则,突出发挥产业带和开发区的“增长极”作用,合理引导和促进产业向园区和城镇集中,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发展。
  --农业:依托自然条件,建设集约农业。重点发展粮食、经济作物、绿色蔬菜和畜禽、水产养殖等,形成老洲、章家洲的棉油生产区,和悦洲、太平、西湖无公害蔬菜生产区,新桥、金榔、董店、新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和白浪湖、东湖水产品养殖区。
  --工业:利用长江、沿江快速通道和矿产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结合城镇布局,建设五大工业区:铜陵经济开发区、大桥经济开发区、狮子山经济开发区、金桥经济开发区和滨江工业区,形成三大产业带:沿江基础工业产业带、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山资源开发产业带。
  --服务业:主城区建成区域性商贸中心和商务中心,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等生活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东部城区和南部城区建成功能较为齐全又各具特色的服务中心。重点在新火车站、东郊、顺安、丰收门等地区建设一批区域性商品市场和大型专业市场;在横港、开发区和新火车站地区建设三大物流中心;在“和悦州-大通”、“凤凰山-金牛洞”、“太阳岛-天井湖” 打造三大旅游景区。
  三、生态景观布局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生态功能区划,建设北部沿江湿地保护区、南部森林生态保护区;依托道路、河湖沿线和工业卫生防护隔离地带,建设生态廊道和园林景观。城市建成区以天井湖公园、西湖公园为核心,建设生态节点和绿地景观节点;主、副城区间建设铜官山森林公园和东湖湿地公园等生态绿地。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