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发展三大产业集群。依托优势产业和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吸引市外企业向市内集聚,同类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铜、电子、纺织三大产业集群。
铜产业集群。围绕电解铜-铜箔-覆铜板-印制电路板、无氧铜杆-铜线-特种漆包线、电解铜-铜带-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系列铜棒(管)四条产业链,改造提升冶炼水平,大力发展铜材加工。到“十一五”末,形成70万吨电解铜、70万吨铜材加工的年生产能力。集群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
电子产业集群。围绕薄膜及电容器、电子模具及塑料封装、铜基电子材料、晶体及其元器件、系列电子整机五条产业链,以现有优势产品为基础,鼓励优势企业分离辅业,发包非核心业务,吸引众多中小企业围绕其主产品进行扩散、延伸、配套和关联,扩大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的领域和规模。到“十一五”末,形成2.5万吨电工膜、80亿只各类元器件、2500套模具、20亿块塑料封装的年生产能力。集群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麻纺织产品和新型化纤产品,发展特色面料;以中国服装(铜陵)产业园为依托,提升纺织服装加工水平,完善设计、培训等配套服务,壮大服装产业。到“十一五”末,形成25万吨化纤、10万锭麻纺、1亿米印染、1亿套服装的年生产能力。集群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巩固建设三大产业基地。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化工、建材、能源三大产业,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水泥建材基地和电力能源基地。
化学工业。依托硫磷化工基础,继续扩张高效复合肥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消耗硫酸的精细化工产品。到“十一五”末,形成200万吨高效复合肥、300万吨硫酸、30万吨精细化工产品的年生产能力。行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建材工业。坚持“总量控制、适度集中、关小上大、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开发资源,加快落后“小水泥”的关闭、淘汰和转产,提高水泥生产集中度,建设世界级水泥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新型建材产品和住宅产业化产品。到“十一五”末,形成2000万吨左右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和较大规模新型建材的年生产能力。行业年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
能源工业。利用濒临长江,距江浙沪电力负荷中心较近,输变电成本较低的优势,抓紧建设一批大型火电机组;依托循环经济园,抓紧建设园区热电联产项目,完成亚星焦化公司搬迁改造。到“十一五”末,形成200万千瓦以上装机容量、在建300万千瓦机组、150万吨/年焦炭生产能力,使能源工业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电源基地。行业年销售收入突破70亿元。
--培育发展三大接续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市场优势、区位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新兴接续产业,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减小城市经济风险,促进经济转型。
装备制造业。发挥我市铜加工和机械制造潜力,引进战略投资,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配套,打造环保设备制造与汽车零配件生产两大基地;整合铸造资源,建设一个大规模、高精度区域铸造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生产环保设备、矿山设备、电子专用设备、铁路机车装备、汽车零配件以及新型电机六大产品群体。到“十一五”末,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名牌产品支撑、产业协作配套的装备制造业体系。行业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
新材料工业。瞄准国际新材料制造技术前沿,结合铜陵实际,积极发展铜、银金属粉体材料、液晶材料、稀土材料、工程塑料等新型材料。到“十一五”末,争取新材料工业有较大突破。行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生物医药工业。全面完成现有医药企业的GMP改造和认证,大力发展原料药、仿制药及医用敷料;积极寻求技术支持,研发生产丹皮酚、绞股蓝等富有地方特色新特药物。到“十一五”末,使医药工业有较快发展。行业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
专栏4 九大行业重点建设项目
◆铜工业。铜资源开采及勘探、30万吨电铜扩建、25万吨铜线杆、7.5万吨黄铜棒、4万吨电子铜带、4万吨铜管、1万吨高档电解铜箔、6万吨特种漆包线、2万吨铜五金制品。
◆电子工业。4000吨超薄型电容薄膜、2600吨电容器用聚酯膜、100万台混合动力汽车用电容器、160万片硅圆晶片、1亿只SMD频率器件、40亿只集成电路引线框架、20亿块集成电路封装。
◆纺织工业。中国服装(铜陵)产业园、3万吨粘胶短纤维、40万吨PTT短纤维、亿米印染。
◆化学工业。80万吨磷矿基地、80万吨硫酸、18万吨硫酸钾、18万吨合成氨、20万吨磷酸一铵、20万吨离子膜烧碱、7万吨钛白粉、6万吨碳酸二甲酯。
◆建材工业。铜陵海螺三期三线、上峰水泥二期工程。
◆能源工业。国电铜陵电厂4×600MW燃煤发电机组、铜陵发电厂六期2×900MW燃煤发电机组、循环工业试验园热电联产项目、亚星焦化150万吨干熄焦。
◆装备制造业。阀门系列产品、环境监测系统、陶瓷过滤机、井下无轨化采掘装备、汽车变速箱、汽车覆盖件模具、汽车电器。
◆新材料工业。2万吨铜及铜合金粉、1500吨稀土永磁材料、3万吨聚碳酸酯、1.2万吨液晶显示器用聚酯膜、8000吨长纤增强复合材料。
◆生物医药工业。凤丹、绞股蓝等特色中药材加工基地、5亿只血糖宁、5000万粒新雪胶囊、60亿只空心胶囊、3亿瓶大输液生产线。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到“十一五”末,支柱产业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生产技术、工艺,并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均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依托国家(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园、国家“火炬计划”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中科大--铜陵科技创业园等载体,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为主攻方向,加强研发,提高成果孵化和转化能力,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企业。立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在铜、化工、建材、纺织等领域,加快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努力使一批“老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到“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3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0%。
第六章 大力发展服务业
以增加总量、增加就业为目标,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增强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全面提升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着力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力争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17%;服务业吸纳从业人员年均增长5%左右。
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坚持“政府引导、营造环境,市场导向、企业运作”的原则,推进物流自理向物流代理转变,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物流综合运输和信息服务平台。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铁路、公路综合交通优势,依托集装箱和大宗货物,建设横港物流中心;依托铜陵经济开发区铜加工园、电子工业园,循环工业试验园,建设开发区物流中心;围绕商贸业和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资料配送服务,建设车站新区物流中心。加快培育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支持有色、铜化等大型企业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注重与周边城市的错位经营,开展多式联运业务,拓展辐射范围。消除行政干预、市场垄断等制约因素,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到2010年,努力构筑1小时市区配送、4小时区域内分拨及终端配送、48小时国内配送三重物流圈。
二、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
依托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生产资料专业批发市场;围绕城市化进程,配套发展城区商贸。通过业态创新、流程再造和技术更新,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专业店、便利店、仓储式商场等现代零售业态,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分销代理、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支持省外大型连锁企业在我市发展,争取国际知名商贸企业进驻我市。优化商业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商业核心区、大型专业市场、特色一条街,构建集约便利的服务体系。做大做强企业集团,提升对全市商贸发展关联度和带动力,强化资本扩张和辐射功能。到2010年,建成10大购物中心,500个连锁经营网点;建成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和文化休闲特色一条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培育年销售额超十亿元的商贸企业集团5个以上。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
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立足铜陵生态景观、山水兼备的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悠久的青铜文化,优化旅游环境,完善配套设施,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积极融入“两山一湖”和“长三角”旅游圈,发展中转旅游;围绕青铜文化和五松文化资源,依托秀美的生态山水风光及长江水生动物保护基地和南方牡丹基地,发展系列特色旅游。逐步把我市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两山一湖”北大门,旅游休闲度假、会务商务中心。重点建设三大旅游景区。加快旅游接待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酒店业的档次和规模,建成1-2家五星级酒店。加快旅游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家有出入境旅游资质的国际旅行社。积极发展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会展、演艺等服务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大力开发和生产以铜为特色的旅游商品,重点抓好铜工艺品、铜陵白姜、凤丹、茶干、麻织品等旅游商品开发。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到2010年,形成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2处,2A级旅游景区5处;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8亿元,其中旅游创汇1000万美元。
四、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围绕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统筹城乡布局,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加强政府调控和市场监督,保障房地产市场有序运行。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为重点,扩大普通商品房(含经济适用房)规模,连片开发精品小区,合理调控房价。加强对开发用地的管理,积极调控土地一级市场,实现土地供需基本平衡。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规范房地产经营行为。发展和规范房地产咨询、租赁、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加快物业管理的规范化进程。加快房地产市场的信息化建设,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建立有效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到2010年,累计实现房屋新开工面积600万平方米,竣工住宅500万平方米;实现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房地产增加值占GDP比重6%左右。
五、积极发展金融、社区、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
金融业。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扩大徽商银行铜陵分行规模,引进1-2家股份制银行,健全金融网络,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银行业监管,加快金融创新,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培育证券和保险市场,鼓励发展典当、租赁、担保等金融业务。
社区服务业。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加快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功能完善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服务网络。到2010年,社区服务业新增2万个就业岗位。
信息服务业。以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促进企业信息化为方向,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扶持和引进信息服务业企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力争金融、外贸、商品采购等重点行业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中介服务业。积极培育行业协会;规范审计、仲裁、律师、典当、拍卖等中介服务的发展,实现与国际接轨;鼓励发展从事产权交易、资产评估、商务代理等中介组织。加强行业监管,初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中介服务体系。
专栏5 服务业重点项目
◆物流业。建设横港、开发区、车站新区三大物流中心;支持有色、铜化等企业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
◆商贸业。建设苏果(铜陵)旗舰店、苏宁大卖场、华联超市、国美电器、新城区商贸等购物中心;建成铜陵商城、铜陵大市场、铜商品市场、中南建材市场等若干大型专业市场;建设江南文化园、长江二路、服装、电脑等特色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