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第二篇 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一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发展这个执政兴市的第一要务,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实施东向发展、结构升级、统筹发展、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率先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率先崛起,实现跨越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总量扩张,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体制竞争力,坚定不移地推进跨越式发展,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率先崛起,担纲承梁。
  --坚持改革开放,实施东向发展。深化各项改革,破除各种障碍,缩小与发达地区体制和机制上的差距。把握工业化的发展轨迹和产业转移的趋势,加快与长三角的接轨和融入,加强环境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坚持结构升级,转变增长方式。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主线,优化产业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认真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人才强市,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为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坚持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建立和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加快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城乡市场体系、统筹城乡管理体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扩大就业规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强化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和谐。

第四章 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7%,实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自主增长、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8%左右,生态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就业矛盾明显缓解,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巩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经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市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融入长三角的先行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沿江工业名城、区域交通枢纽和生态山水铜都。
  建设工业铜陵。到2010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年均增长18%,力争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21%。
  建设文化铜陵。弘扬“铜都精神”,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建立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到2010年,高中阶段入学率90%,职业教育和高等学校在校生均超过3万人,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融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为一体的铜都文化新格局。
  建设生态铜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污染物达标排放,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再增长,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超过300天/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7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
  建设和谐铜陵。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5‰;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达到28人;平均预期寿命保持在77岁以上。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继续好转。“五城”联创目标全面实现。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
│专栏2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
├─┬─────────────────┬───────┬──────┬────────┤
│ │     指     标      │  2010年  │年均增长(% │  指标属性  │
│ │                 │       │   )   │        │
├─┼─────────────────┼───────┼──────┼────────┤
│1 │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   │  400-450  │  15-17  │预期性     │
├─┼─────────────────┼───────┼──────┼────────┤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价,元) │  50000   │  14.8  │   预期性   │
├─┼─────────────────┼───────┼──────┼────────┤
│3 │财政收入(亿元)         │  50-55   │ 15.8-18  │   预期性   │
├─┼─────────────────┼───────┼──────┼────────┤
│4 │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  700-800  │  21-26  │   预期性   │
├─┼─────────────────┼───────┼──────┼────────┤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75   │   12   │   预期性   │
├─┼─────────────────┼───────┼──────┼────────┤
│6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21   │   10   │   预期性   │
├─┼─────────────────┼───────┼──────┼────────┤
│7 │五年累计利用外资(亿美元)    │   10   │      │   预期性   │
├─┼─────────────────┼───────┼──────┼────────┤
│8 │五年累计利用内资(亿元)     │   300   │      │   预期性   │
├─┼─────────────────┼───────┼──────┼────────┤
│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6000-17000 │ 11-12.3  │   导向性   │
├─┼─────────────────┼───────┼──────┼────────┤
│1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5500-6000  │ 10.4-12.3 │   导向性   │
├─┼─────────────────┼───────┼──────┼────────┤
│11│人口自然增长率(‰)       │   6.5   │      │   约束性   │
├─┼─────────────────┼───────┼──────┼────────┤
│12│城市化率(%)           │  70以上  │      │   导向性   │
├─┼─────────────────┼───────┴──────┼────────┤
│1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  比2005年降低18%左右   │   预期性   │
├─┼─────────────────┼───────┬──────┼────────┤
│14│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   10   │      │   预期性   │
├─┼─────────────────┼───────┼──────┼────────┤
│15│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      │   预期性   │
├─┴─────────────────┴───────┴──────┴──────┬─┤
│专栏3 规划指标的属性                               │ │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凝聚了广大人民意愿的战略意图,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的量│ │
│化指标分为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三类。                      │ │
│◆导向性指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性行为实现。政府要通过创造│ │
│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尽可能│ │
│一致。                                      │ │
│◆预期性指标是在导向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现意愿的指标。政府要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 │
│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财政、产业、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 │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意志的指标,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 │
│利益领域对各县区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运用行政力量│ │
│,确保实现。                                   │ │
└─────────────────────────────────────────┴─┘

第三篇 推动产业集聚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第五章 加快扩张提升工业



  按照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总体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升级为主线,实施“531”工程,构筑“三三三”产业体系;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实施产业集聚战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施品牌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五年累计投资500亿元以上,将铜陵打造成高工业化、强竞争力、广辐射面的沿江工业名城。
  一、实施“531”工程
  --优化布局,建设5大工业集中区。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和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城市工业老区的改造和工业新区的建设,引导相关产业向相应工业区集中,努力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铜陵经济开发区、大桥开发区、狮子山开发区和金桥开发区5大工业集中区。
  --壮大编队,形成300家规模以上企业。立足经济全球化,做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担当铜陵经济发展的脊梁;以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生产集中度为方向,对中小企业实施“扶优扶强”,形成一大批具有相当规模的“专、精、特、新”企业,增强铜陵经济发展的羽翼。到“十一五”末,力争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2-3家,超50亿元的企业4-6家,超10亿元的企业10-12家。
  --扩张总量,实现1000亿元销售收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实施品牌带动,促进产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到2010年,力争使全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以上。
  二、构筑“三三三”产业体系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