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列为四川省品牌专业建设点的专业经过3-4年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达到四川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的要求,可向省教育厅书面提出申请,并对拟申报验收专业的改革、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提交自评总结报告。
2、省教育厅从2008年起,邀请省内外专家以实地考察方式对申请验收学校进行验收,每年组织一次。
3、经验收合格的专业,由省教育厅正式授予相应称号,向学校授牌,并向社会公布。省级品牌专业称号有效期为5年。
请各高校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有关各项工作,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及时与我厅高等教育处联系。
附件一:四川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评估标准(试行)
附件二:四川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申报表
附件三:四川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申报汇总表(略)
附件四:2005年度四川省品牌专业建设推荐名额分配表
四川省教育厅
二00五年十二月八日
附件一:
四川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评估标准
(试行)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标 准 │ 评分 │
│ │ ├─────────────────────┼─┬─┬─┤
│ │ │ B │A │B │C │
├─────┼────────┼─────────────────────┼─┼─┼─┤
│1.目标、 │1.1建设目标与思 │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建设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 │ │ │
│思路与培养│路 │晰,达到省内领先、国内有较大影响,具有显著│ │ │ │
│ 方案 │ │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可行。 │ │ │ │
│ ├────────┼─────────────────────┼─┼─┼─┤
│ │1.2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符合时代要求,培养规格定位准确,符│ │ │ │
│ │ │合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特色;培养方案具有创新│ │ │ │
│ │ │性、科学性,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 │ │ │
│ │ │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方案可操作性强,│ │ │ │
│ │ │实施效果好。 │ │ │ │
├─────┼────────┼─────────────────────┼─┼─┼─┤
│2.师资队 │2.1队伍结构 │专业带头人具有较高知名度。 │ │ │ │
│ 伍 │ │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 │ │ │ │
│ │ │教授、副教授≥60%,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 │ │ │ │
│ │ │硕士以上学位≥60%。 │ │ │ │
│ ├────────┼─────────────────────┼─┼─┼─┤
│ │2.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由教授或副教授讲授,55岁│ │ │ │
│ │主干课教师情况 │以下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 │ │ │
│ │ │课。 │ │ │ │
│ ├────────┼─────────────────────┼─┼─┼─┤
│ │2.3科学研究与教 │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5项,获 │ │ │ │
│ │学研究情况 │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项或国家级科技成 │ │ │ │
│ │ │果奖≥1项,近五年获省部级以上教学奖≥2项或│ │ │ │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 │ │ │ │
├─────┼────────┼─────────────────────┼─┼─┼─┤
│3.教学条 │3.1专项经费投入 │用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 │ │ │
│ 件 │ │、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等专项的│ │ │ │
│ │ │建设经费充足,近五年持续增长。专业建设投入│ │ │ │
│ │ │经费高于其他同类专业30%。 │ │ │ │
│ ├────────┼─────────────────────┼─┼─┼─┤
│ │3.2教学设施建设 │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图书资料等能满足培养高素│ │ │ │
│ │ │质人才的需求。 │ │ │ │
└─────┴────────┴─────────────────────┴─┴─┴─┘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标 准 │ 评分 │
│ │ ├─────────────────────┼─┬─┬─┤
│ │ │ B │A │B │C │
├─────┼────────┼─────────────────────┼─┼─┼─┤
│4.改革、 │4.1教学内容与课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符合新世纪高素质人才│ │ │ │
│建设与管理│ 程体系改革 │培养要求,能集成、整合、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 │ │ │
│ │ │果,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 │ │
│ │ │的培养。近五年建成国家精品课程或省级精品课│ │ │ │
│ │ │程≥1门。 │ │ │ │
│ ├────────┼─────────────────────┼─┼─┼─┤
│ │ 4.2教材建设 │主编国家或部省规划教材。 │ │ │ │
│ │ │使用近三年出版新教材所占比例≥60%,实行双 │ │ │ │
│ │ │语教学的比率达到教育部教高厅[2004]21号文件│ │ │ │
│ │ │的相关要求;多媒体授课率达到教育部教高[200│ │ │ │
│ │ │5]1号文件的要求。 │ │ │ │
│ ├────────┼─────────────────────┼─┼─┼─┤
│ │ 4.3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手段先进,执行严格;教学│ │ │ │
│ │ │管理改革力度大、效果好;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 │ │ │
│ │ │体系运行良好;专业指导委员会能实质性、制度│ │ │ │
│ │ │性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 │ │ │
│ │ │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经常化;实验室实行开放│ │ │ │
│ │ │管理。 │ │ │ │
│ ├────────┼─────────────────────┼─┼─┼─┤
│ │ 4.4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合理,方法形式多样,效果│ │ │ │
│ │ │明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 │ │ │
│ │ │量高,具有较稳定的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的校外│ │ │ │
│ │ │实习实训基地。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100%。 │ │ │ │
├─────┼────────┼─────────────────────┼─┼─┼─┤
│5.人才培 │5.1基础理论与综 │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水平较高;具有扎│ │ │ │
│养质量和社│ 合素质 │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 │ │
│ 会声誉 │ │;学生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等级考试成绩│ │ │ │
│ │ │优良。 │ │ │ │
│ ├────────┼─────────────────────┼─┼─┼─┤
│ │5.2创新精神及实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强,毕业论文(│ │ │ │
│ │ 践能力 │或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实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 │ │ │
│ │ │平和应用价值;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省级及以上各│ │ │ │
│ │ │类竞赛并获奖;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成果│ │ │ │
│ │ │转化、社会实践等制度健全、成效显著;发表论│ │ │ │
│ │ │文、出版专著、获取专利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