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规划布局与发展重点
以开发资源、发展事业、做强产业为总方针,加强中药产业规划布局,重点建设“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工程”、“医药骨干企业技术升级工程”、“中药营销及信息网络工程”和“中医药人才建设工程”等五大骨干工程。
(一)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坚持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县(市、区)中医院为枢纽,乡、村中医服务点为网底的中医医疗卫生建设方向,通过加强设施和装备建设,提高中医服务水平。按三级中医医院的标准,建设改造市中医院,将其建成全市中医医疗、教育和科研的基地与中心,达到省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水平。抓住“十一五”期间全省加大农村中医工作建设力度的机遇,按二级中医医院的标准,加强县(市、区)中医院建设,积极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大力发展中医特色专科;力争到2010年,全市完成县(市、区)中医院房屋设施改造和建设任务,每个县(市、区)中医院都建成1至2个市级重点专科。所有乡镇卫生院都设置中医科或提供中医药服务,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开展亚健康的中医药治疗和保健服务,建设一批中医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使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医疗、预防、保健的全过程。
发挥骨干中药生产企业的龙头作用,重点扶持1-2个集医药生产、科研、开发于一体的规模企业,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争取“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在我市布局建设。积极支持中药示范性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建设,扩大区域中药产业整体规模。通过产业集聚,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区域中药产业创新能力,发挥区域品牌效应。重点建设中药新药、名优中成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现代中药新药筛选与研发工程中心项目,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GAP)产业化示范项目和现代中药物流业平台建设项目等。
(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工程
抓住我市已被省作为道地药材GAP产业基地规划发展的机遇,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经纪人+农户”等模式,形成企业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格局;所有大宗、道地中药材和重点中成药品种所用中药材都要实现种植规范化、规模化,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根据各地区气候环境条件,以发展野生药材和中成药材为重点,“十一五”期间,全市计划种植面积25万亩,布局建设三大类别中药材生产基地:一是以浈江、曲江、翁源、新丰县(区)为主的丘陵区,建设以溪黄草、五指毛桃、淮山、金银花、黄栀子、土茯苓、生地为主的草本、灌木药材生产基地。二是以南雄、始兴、乐昌、仁化县(市)为主的山地,建设以银杏、五指毛桃、杜仲、田七、巴戟、黄连、罗汉果、丹参为主的木本药材生产基地。三是以乳源、乐昌县(市)为主的石灰岩地区,建设以九节茶、白术、百合、玉竹、厚朴、杜仲、甘木通、酸枣为主的木本药材生产基地。重点扶持九节茶、甘木通、溪黄草等3-5个已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争取实现道地药材GAP产业基地认证。要加强对分散农户中药材种植的指导,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建设中药种植基地,争取广州医药集团等大型企业在我市设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引导有关企业将中药前处理生产车间迁移到我市落户。积极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和新型育种、栽培技术,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创建优质药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