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好”与“快”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经济工作中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了六条体会,首要一条就是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高等教育也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既是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市高等教育发展是在一个较低的基础上起步的,“十五”时期为了弥补基础薄弱状况,我们加大了对高校发展的政策扶持、财政投入和机制创新力度,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4%)已经超过世界银行界定的现代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39%)。但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一味追求扩大规模,追求规模上的大,追求数量型的高,这是难以为继的,最终是会损害高等教育发展的。
我到宁波工作后,一直都关注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宁波的高等教育主要是靠宁波自己来发展的,包括靠“宁波帮”的支持来兴办的,靠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办的,不像杭州、大连等城市主要由省里和国家来办。从宁波高校办学体制来看,我特别担心民办的和一些负债率较高的学校存在的风险。这两年我们提出建设服务型教育体系,就是希望通过高校自身的结构调整,保持相应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同时相对增加政府投入,调整完善发展思路和政策,引导高校从社会中、从产学研中、从在职人员培训中,争取更多的收入,获得更好的保障,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要把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从追求规模和形态,逐步转移到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功能的协调发展上来,把宁波高等教育的品质做得更优秀,品牌做得更响亮,实现高校教学的质量好,教学的结构好,教学以后学生的水平好,教学以后的就业好。只有这样,全国的学生才会源源不断的来宁波就学,我们也能够选择全国的优质生源,保持高等教育相应的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宁波地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我们的高校不仅要实现发展,追求数量上的增长,更要通过内涵提升,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更好地得到群众、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欢迎。宁波高等教育发展要在质量上下功夫,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实效上做文章,在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的认同上下功夫,在获得更多企业家们的欢迎上下功夫,更好地融入到宁波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去。我认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体制机制还需要通过改革来不断完善,比如说由于长期以来的条块分割,容易形成自我评价而影响全局效益的发挥。这种状况必须予以打破。去年以来我们大胆探索管办分离,对科技活动中心、妇女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管办分离。我希望各县(市)、区和高等教育系统的同志也不要太拘泥于来自条条框框的评价排位,而更注重对学生、对社会、对人民群众负责,更好地把教育发展转到提升发展、提升质量上来。要通过服务型教育体制的构建,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效果,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要尽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校办学约束、激励和评价机制,多办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让广大学生、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更多更好更直接地受益。
这里我还想讲讲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就是培养一大批社会能用、好用的合格人才。习近平同志今年1月5日在浙江大学调研时指出,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在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大学办得好不好,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要看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后的发展情况,这也是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体现。当然高等教育不单纯是职业培训机构,不是说今天办明天就要出效益了。但是对于高等教育如何来服务于经济、服务于人的发展,如何来优化高校的专业设置结构,如何来提升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值得认真研究的。我认为创新的最基本含义就是知识的获取能力和运用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增加知识并运用知识,能用学会的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高等教育要在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好好下功夫,这是高校实践以学生为本、以民为先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