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本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集体企业改革,培育扶持非公有制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2.全面实施对外开放
  拓宽利用外资领域。鼓励外资参与本钢、北钢等大型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购并国有中小企业,参与供暖、供气、供水、公共交通和农村信用社等改革。争取外资银行在我市设立办事机构。建立进出口检验检疫机构,争取建立本溪保税库。合理利用国外贷款,完成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城市集中供热、城市道路改造和综合环境治理项目,完成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进行城市煤气管网改造和城市集中供热改造项目。
  扩大出口。通过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出口数量。重点促进钢铁深加工产品、机电产品、服装、农副产品和医药等产品出口,培植一批外向型龙头企业。
  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我市设备、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利用现有设备和成熟技术,建立境外贸易加工企业。通过“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激活我市存量资产,带动本溪产品、设备和原材料出口。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用好用足国办发〔2005〕36号文件一系列优惠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行政服务运行机制,创新审批模式,提升服务功能。加强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切实保障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三)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发展县域经济
  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按照“二三一”产业顺序,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优化提升第一产业,加快农副产品加工、储藏、运销和农村旅游等二、三产业的发展。本溪县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配套零部件加工业、旅游产业、绿色食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桓仁县重点发展旅游产业、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业、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2.加快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
  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动承接沈阳核心经济区的辐射作用,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北拓展,在空间和产业上实现与沈阳南部副城的对接。以开发区为载体实施“区港联动”,充分发挥开发区的牵动和辐射作用。以辽宁科技学院和国药工程技术中心为技术支撑,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和高新技术产业,建成民营经济开发区,成为本溪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3.融入沈阳经济区
  以现代中成药、旅游和装备制造配套加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积极参与沈阳经济区建设,谋求合理分工与合作。参与建设沈阳南部副城,实现装备制造配套加工产业和现代中成药产业的相互辐射和带动。参与以沈阳为中心的大旅游圈建设,与其它城市一起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进行旅游资源宣传、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和开发旅游商品等。促进区域城际高速公路网建设,配合省有关部门和其它市做好相关工作,建设本溪-辽阳-辽中高速公路,参与规划建设本溪-抚顺-铁岭高速公路。参与制定《辽河、浑河流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搬迁周边污染企业,力争三年内达标排放,恢复生态景观。进入“东北投资网”,搭建区域招商投资信息平台。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施城乡共建工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搞好农村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水利工程,完成桓仁县夹道子水库、本溪县盘龙寺水利枢纽、农业节水灌溉和农村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农村能源工程,重点推广太阳能,发展四位一体秸秆气化,每年至少建10处秸秆气化站。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农村改厕工程,70%以上农户用上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农村垃圾收集和处理工程,70%以上村庄有集中的垃圾收集转运场所。
  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和配套建设的原则,在高标准建设好本溪和桓仁两个县城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草河口、田师付、碱厂、二棚甸子和二户来等5个小城镇建设,全市30%小城镇建设成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农村区域性中心。加大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等方面改革力度,逐步实现与城市管理体制并轨。完善小城镇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引导农村人口和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集中,使之逐渐成为本地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具有一定辐射范围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搞好农村党员干部培养。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采用卫星传输技术模式,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在40个乡镇231个村建立终端接收点,开通市级辅助教学网站,基本建成管理科学、规范运行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和工作机制。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