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存在的问题
与全国信息化发展相比,山西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全省信息化的统筹、协调、组织、管理很薄弱,难以形成共识和合力。
2.信息技术创新性差,推广应用缓慢,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相对滞后。山西是一个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重工业省份,传统产业占全省经济的比重大,普遍存在着产品初级、附加值偏低和生产经营简单粗放,与发达省市相比,用信息化带动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投入力度不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差距较大。
3.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统筹,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应用,多头投资,重复建设,利用率低,共享性差。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一些部门虽建了部分局域网,但未形成业务流。设备利用率严重不足,缺乏整体性,实用性很差,造成业务“同构化”和资金的浪费。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孤立、分散、更新不及时、可利用价值不高、难以实现共享,信息资源壁垒没有从根本上打破。
5.信息化应用普及性差,电信普遍服务不足,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尤其是贫困地区。
6.信息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山西省信息产业水平低,规模小,产业链短,信息产品制造业拳头产品和品牌少,占有市场份额少,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7.信息服务业发展缓慢,特别是面向公众服务、IT中介服务、数字内容业等,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8.人才结构不合理和外流。人才是制约山西省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受本地培养能力的限制,信息化建设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外流,呈现严重短缺现象。
9.发展环境亟待改善。信息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行政执法和监督体系薄弱,信息市场竞争和服务机制不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隐患多,资金匮乏,投入不足。
第二章 基本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要全面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抓好信息技术创新、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化应用,开发和集成各类信息、知识与技术资源,优化网络结构,以应用促发展,以典型带全局,以信息化人才和规制建设为支撑,联合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体制创新,创建节约型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把我省信息化和建设新型能源、工业基地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围绕优势产业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使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得到较大提升,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高,信息产业较快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增强。完成100个信息化推进示范工程,全面提高我省优势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建成二至三个覆盖全省放射全国有特色的现代物流基地。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IT企业,力争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5%以上。完成全省电子政务内外网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实现全省市级以上政府机关网上办公和政务信息公开,真正做到协同办公、资源共享、公众参政议政、政府接受公众监督。
第三章 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山西信息化发展要从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高度,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大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开发和整合信息资源,优化现代信息网络结构,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重大作用。
“十一五”期间,围绕优势产业实施信息化工程,用五年时间重点扶持100个有发展潜力的信息化示范项目。同时以专项方式重点扶持30个信息产业化项目,30个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