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湖州市委关于制定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生态优市。环境生态是实现率先崛起的基础条件。加强生态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长三角城市群下一轮竞争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加快发展的优势资源,又是率先崛起的基础保障。在今后的发展中,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一方面要坚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努力保持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增强环境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以及软件、研发、创意等产业,提升生态产业发展水平。

  三、战略任务

  (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挥优势,创新举措,争显特色,努力实现农村产业大发展、生活质量大提高、文明素质大提升、社区环境大改善、民主管理大推进、公共服务大覆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把握“两个趋向”,加快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使用权。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土地征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城乡配套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广社区股份合作制。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乡镇政权建设。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提升农业特色优势,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强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水产、蚕茧、畜牧、茶叶、蔬菜、瓜果、花卉等一批优势产业群和产业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促进品牌建设。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产品市场,搞活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

  建设农村新社区。认真贯彻《湖州市城乡一体化纲要》,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基本完成村庄整治任务。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一批规划科学、环境优美、设施健全、服务配套、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农村新社区,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加快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培育新型农民。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继续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工业化水平为重点,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空间布局,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坚持在发展中调整优化结构,在结构优化调整中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经济质量。着眼于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着眼于长三角尤其是上海、杭州等大都市产业集聚和扩散的趋势,着眼于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围绕发展新兴产业和现有产业提升、产业链的延伸,大力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从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向技术优势发展,从“低小散”的块状经济向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与湖州建设生态市相适应、产业层次较高、优势比较明显的支柱产业。着力提高核心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四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十个全国先进制造中心。突出改造提升纺织、建材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做大做强金属材料、机电制造、现代轻工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使其加快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突出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构造承接大都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基地。既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特别是块状经济,又要大力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完善产业配套功能,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产业集聚。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做强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成长。扶持各类企业争创名牌,提升湖州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