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湖州市委关于制定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湖州市委关于制定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5年12月30日湖州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以湖州市委文件[2006]2号发布)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提出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促进湖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实现湖州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中央和省委《建议》的精神,就制定我市“十一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战略背景

  (一)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五”以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五”前四年,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预计到“十五”期末,生产总值将超过630亿元。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13.9:56.5:29.6调整到2004年的10.6:54.8:34.6。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科教事业加快发展,文化、新闻、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的“四城联创”扎实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利用外资取得新的进展,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十五”前四年,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6%和10.1%。预计到“十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

  同时,我们还面临许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合理。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城市化水平偏低,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高。人才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经济社会开放程度不够高,开放型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统筹城乡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在不进则退的激烈竞争中,我市与周边城市的差距呈拉大的趋势。全市上下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切实做到坚定清醒有作为,奋力追赶求突破,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二)湖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

  未来五年,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湖州来说,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攻坚时期,又是率先崛起的关键时期,既蕴藏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同时,围绕要素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加剧,将带来新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从国内环境看,改革与发展是总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新一轮增长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将向纵深推进,对外开放将迈入新的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将不断加快。未来几年,国家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解决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入手,着重改变目前要素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这既会通过“倒逼”机制给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机遇,也会对我市经济发展带来压力。从区域环境看,区域间竞争与合作的态势更为明显。随着上海洋山港的开港、“四大国际中心”的建设和“世博会”的承办,加上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逐步形成,杭湖宁城市带将面临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这为我市进一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城市间以经济实力、创新活力、文化影响力和环境吸引力为主的综合竞争更趋激烈。从湖州自身看,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已成为必然趋势。要素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分配调整、和谐社会构建等,对加快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一五”时期既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黄金发展期,又是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的矛盾凸现期。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努力解决突出矛盾,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开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