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工作目标: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降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系统能耗。
主要内容:
(1)加强城市布局管理,把节约能源做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合理安排城市建设规模和时序。(组织单位:市规划委、市发展改革委)
(2)大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的网格化管理;通过城市用地功能调整,完善优化中心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地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组织单位:市规划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建委、市农委、市农业局)
(3)加快新城设施建设,重点建设连接新城的快速交通联络线,加快建设新城电、气、热等综合市政基础设施,结合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逐步完善新城功能,引导城市总体格局的调整和优化。(组织单位:市交通委、市市政管委、市发展改革委)
(4)高起点建设新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启动通州、亦庄、顺义三个重点新城,提高新城对城市功能疏解、疏散和人口迁移的承载力,引导中心城区大型公共设施向新城疏散。(组织单位:市规划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建委、市市政管委)
参与单位:市教委、市工业促进局、市水务局、市卫生局、市体育局、市文化局、市国土局、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市人口计生委、各相关区县政府等。
3.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工作目标: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主要内容:
(1)着力打造中关村科教创新功能区、CBD现代商务中心功能区、奥运体育文化旅游功能区、金融街金融产业功能区、亦庄高新技术制造业功能区和天竺临空经济功能区等六大高端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专业集聚区。(组织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促进局、中关村管委会)
(2)促进工业开发区由单纯的开发建设向提供设施管理服务转变,逐步实现园区内基础设施共享和能源梯级利用;以石化新材料基地、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园区为试点建设生态产业园,将项目万元增加值能耗作为入园项目的必要审核条件,严格把关;在亦庄、雁栖开发区等有条件的园区建设热电联产和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组织单位:中关村管委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顺义区政府、大兴区政府、房山区政府、怀柔区政府)
参与单位:市市政管委、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各相关区县政府等。
4.大力调整能源结构。
工作目标:逐步优化能源结构,2010年,优质能源比重达到70%以上,其中可再生能源力争达到260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
主要内容:
(1)大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建设太阳宫、郑常庄等天然气热电厂,新增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建设延庆10万千瓦风力发电场。(组织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市政管委)
(2)积极支持奥运场馆利用太阳能,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及光热利用工程。
(组织单位:2008奥运工程建设办公室)
(3)在延庆、昌平、怀柔、密云等郊区县推广固化成型、秸秆气化、沼气利用、焚烧发电等生物质能示范项目的建设,实施清洁煤或生物质型煤的集中供热和联片供热等;在有条件的区县实施生物质压缩颗粒燃料示范项目。(组织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市政管委、市农业局、昌平区政府、怀柔区政府、密云县政府、延庆县政府)
(4)鼓励发展热泵技术,支持政府机构、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项目和工业厂房,优先使用地热能。(组织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建委、市市政管委)
参与单位:市教委、市农委、市商务局、市工业促进局、市水务局、市国土局、市卫生局、北京电力公司、各相关区县政府等。
5.优化能源输配网络。
工作目标: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布科学的能源输配网络。
主要内容:
(1)科学规划建设多元化的能源供给体系,加快电网、天然气管网、供热管网、成品油储运设施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内能源接收体系;做好能源输配路线设计和关键结点布局,完善由500KV环网为基础架构的本地电网。(组织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市政管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