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一)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尽快形成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产业基地和出口创新基地,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加快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步伐。
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加大对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做大做强计算机、通信、信息家电产业,发展壮大电子材料、元器件和软件产业。积极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新型传感器、新型显示器件、工业机器人、汽车电子和机床电子等新兴产业。
培植生物产业。积极推动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运用。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实施生物专项工程,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鼓励和支持用生物技术培育农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新品种,提高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
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围绕电子、冶金、化工、机械等行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优质高分子材料、膜材料、新型纤维、高技术陶瓷、智能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品,打造硅材料、光电材料、氟材料、发光材料和碳纤维、玻璃纤维材料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突出振兴装备制造业。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投入力度,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努力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建立较为完备的装备制造业体系。
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水平。重点促进电子通信、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发电及输变电、现代农业、工程建筑机械、重型机械、轻纺机械、专业成套设备、环保、新能源等十个领域重大装备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做大做强汽车工业。依托骨干企业,整合资源,重点发展中高档轿车、高档客车、重型汽车,改造提升轻型车、改装车和特种车制造水平。大力发展先进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传感器、制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产品,严格控制农用车、低速货车、低档改装车和高耗材、高耗能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发展。
促进船舶工业发展。鼓励发展高性能、高技术特种船舶和10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运输船、散货船、万吨级以上的滚装船、客船、豪华游艇和海洋工程装备,着力打造青岛、日照、烟台、威海、济宁等船舶修造基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禁中小型船舶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突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提升信息化水平、技术升级、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以提高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能力为方向,加快运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的设计、制造、装备和管理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强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