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生产恢复性增长。全年水产品总量18.41万吨,增长9.81%,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32万吨,减少15.79%;海水养殖产量14.03万吨,增长16.55%;淡水产品产量2.06万吨,增长4.3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水利建设完成了东西溪防洪工程和北溪引水(厦门段)改造主体工程,实施了14.95公里海堤的加固建设,完成了冬春兴修水利建设任务,修复水利工程1040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8万亩。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6.4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3%;农用载重汽车1251辆,增长2.79%;农村大中型拖拉机180辆,小型拖拉机6324辆,分别下降57.75%和1.71%。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使农民用电价格普遍回落,用电量增加,全年农村用电量29501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2.00% 化肥施用量12.47万吨,下降5.8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7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699.14亿元,增长23.4%。工业出口交货值313.42亿元,比上年净增79.06亿元,增长33.73%;工业品出口交货值率为45.59%,比上年提高了3.64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三资企业产值59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34%,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84.82%。国有企业产值44.35亿元,比上年增长7.22%,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6.34 %。集体企业产值11.50亿元,比上年下降10.31%,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1.64%。轻、重工业比重为58.76:41.24。工业继续保持对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劲推动作用,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8%,直接拉动经济增长11.7个百分点。
骨干企业推动工业快速发展。109家上年产值超亿元的重点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0.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3%,比上年净增产值88.3亿元,占全市增量的71.2%,对全市工业产值的增长直接贡献了16.66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厦华、戴尔、翔鹭、柯达、灿坤等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市位居工业产值前五位的企业都是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增量占全市工业产值增量的50.4%。
工业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687.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3%,累计产销率98.32%,比上年同期提高1.19个百分点。据对745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不含柯达公司)统计,2000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149.79%,比去年同期提高1.9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5.98亿元,利税总额63.79亿元,分别增长7.63%和9.08%,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82次,加快0.13次,劳动生产率81393元/人,增长9.93%,企业亏损面32%,比上年下降1.6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