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是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不断丰富公共气象服务内容,加快现代化进程。加强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充分发挥遥感应用在作物长势与估产、土壤墒情、植被、土地利用现状等多种应用监测服务以及干旱、洪涝、凌汛、水情、资源、环境、生态、森林草原火情等防灾减灾中的动态监测、预警服务作用。完善城市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和城市空气污染、空气质量预报预测系统,建立气象对城市运行影响的预警预报和评估系统,为城市规划建设、交通、供电、供水、供暖等,提供全方位的气象保障服务。建立天气、气候和气象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监测预报系统,加强健康气象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服务。加强旅游气象服务,建设公路、铁路、航空、渡口和城市道路等交通气象监测网和交通气象预警预报系统,提高交通相关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加快建设雷电灾害防御技术服务和保障系统,提高雷电灾害的实时监测能力和预报预警水平,提高雷电灾害防御的技术服务水平,降低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加强公共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发挥手机短信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中的作用。规范气象信息发布和传播,依法引导并鼓励各种媒体播发气象信息,充分利用公共显示屏、广告牌等公共设施发布气象信息。报刊要有刊登气象信息的专门版面,广播电视要增加天气预报播发频次和气象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数字平台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气象信息的全天候互动服务。电信、广播电视等部门要保障气象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实现气象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四、充分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
(一)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服务“三农”是气象服务的重中之重。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及应对工作,加强农作物生长和农事关键期气象预报服务,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建设中部干旱带抗旱集雨、南部山区雨养农业和引黄灌区节水农业3个气象试验示范基地,大力开发、推广农业气象实用技术,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避灾农业和林果业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农作物和森林病虫鼠害、森林火灾的监测、预警和评估服务。完善粮食和林果品产量预报与服务系统,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保障系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加快建立农村气象信息网,设立乡村气象信息员,畅通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建设的气象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建立我区典型生态系统的气象监测预测和分析评估系统,开展重点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和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区的气象监测评估服务,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和气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