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促进信息技术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资源,降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总成本,增强知识、信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促进社会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财政在公共信息工程项目上的投入,加大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
二、指导方针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有效的信息人才培养与集聚机制为保障,全面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强化资源整合,促进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政府推动、市场导向。积极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组织协调、统一标准、政策引导等方面的全局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信息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扩大开放、强化创新。扩大国际国内合作,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增强创新能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分类指导、协调发展。按照分类指导的方针,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发展,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强化区域合作,促进信息化协调发展。
--务实高效、安全可靠。结合实际,突出应用,讲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和重复建设。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化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建设,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0年,全市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以及较具规模、符合汕头发展实际的信息产业体系,形成“数字汕头”基础框架,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70以上,初步进入信息社会。
--拥有发达的通信基础设施,广大人民群众能普遍使用电信手段,充分享受电信服务,通信业的规模、技术、服务、管理、综合效益以及创新能力、安全保障能力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人均通信消费位于国内较高水平,初步建成电信强市。固定电话(不含无线市话)普及率约3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0部/百人;全市宽带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0户/百人。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实现新进展。
--建成一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全市通用的电子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信息安全认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等。
--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建成面向全社会的公益型与商用型数据库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
--市政府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对企业和市民实行“一网式”服务。建成比较完善的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党政各部门内部信息系统覆盖业务的比率和内部信息资源数据库化比率有显著提高。
--抓好国防动员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重点加强指挥控制、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综合通信、辅助演练和其他动员信息保障等要素的建设。
--建成一个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的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构建企业信息化培训体系。
--建成信息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信息产业领域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通讯器材、玩具类电子产品、电子诊断设备、平板显示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外接设备和终端产品、网络服务等产业。
--初步建成城市“一卡通”系统,市民持同一张IC卡可缴纳公共事业和医疗收费、办理社保和金融业务、实现购物和旅游消费等。
--建成一个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服务体系,推进社区信息化进程。
--基本完成“校校通”工程,全市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建成覆盖市县(区)二级卫生防疫信息系统。
--建成涵盖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劳动就业、民政服务等内容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
--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全面播出。农村实现网络到村、信息入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