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以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备、光电显示、信息家电、汽车电子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巩固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依托苏州、南京、无锡等国家级和省级信息产业基地,加快形成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和信息产业集群,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到2010年,预计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0亿元,成为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加快生物技术应用,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等领域,重点发展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等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加速重要农作物和高产优质畜禽良种繁育的产业化,发展生物柴油、生物基燃料酒精等生物质能源,推进重要微生物和酶制剂的产业化生产和应用。加快建设泰州、南京医药产业基地,建立和完善新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评价、药物提取和合成等10个开放性新药研发平台。发展壮大徐州、南通、连云港的生物制药、抗肿瘤新药、海洋医药、中枢神经类药等产业。提高发展无锡、苏州等地区的医药产业。到2010年,预计全省生物和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左右。
--基础材料与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特种冶金、石化、新型建材等基础产业,注重发展化纤、电子信息等特色材料和工程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光通信等新材料。积极发展特种钢,加快发展烯烃和芳烃等大宗石化原料产品。在沿江地区建设宁扬石油化工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
--现代轻纺产业。围绕原料、面料、终端产品三个环节,提高原料、高档面料技术水平,突破印染后整理技术瓶颈,重点发展品牌服装、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提高产品档次。提高无锡、南通等现代纺织基地发展水平,加快推进纺织产业向苏北转移,建设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新的纺织服装基地。推进林纸一体化,在沿海、沿江地区布局建设林纸一体化项目,加快南通、盐城、镇江、连云港等造纸基地建设。注重食品工业发展,提高食品工业的精深加工水平。
提高产业附加值。以集成创新应用为主,加快技术引进,注重消化吸收,逐步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培育自主品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水平,发展精深加工制造。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形成科学管理新机制。到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率接近30%。
培育产业集群。以特色产业为主体,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强化各级各类开发园区功能定位,促进工业园区整合、优化,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项目,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产业集聚空间。注重发展与主导产业配套的服务业和相关产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发展水平,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到2010年,全省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加快企业并购重组步伐,积极吸引战略投资者,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按照产业供应链要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大企业、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发挥大企业、大集团骨干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做专做精,提高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到2010年,前100位工业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限制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产业政策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淘汰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压缩过剩生产能力,推进技术改造。
专栏4:“十一五”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
铝:淘汰二人转轧机
钢铁: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不含100立方以上铁合金高炉和200立方以上专业铸铁管厂高炉)、20吨以下转炉和电炉(不含铁合金转炉、机械铸造电炉和10吨以上高合金钢电炉)
水泥:淘汰窑径2.2米及以下机立窑、窑径2.5米及以下水泥干法中空窑(生产特种水泥除外)、直径1.83米及以下水泥粉磨设备、土(蛋)窑、普通立窑
焦化:淘汰土焦、改良焦
电力:关停5万千瓦及以下凝汽式燃煤小机组,老小燃油机组
铜冶炼:淘汰反射炉、电炉炼铜工艺及设备
铁合金: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电炉(部分精炼电炉和特殊品种电炉除外)和100立方米以下高炉
电石: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1万吨/年以下)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排放不达标电石炉
化工:淘汰高污染化工
第三节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抓住全省制造业快速发展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消费性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树立服务业品牌,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在2004年基础上实现倍增,进一步发挥服务业促进发展、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
专栏5:全球服务业发展主要趋势
从全球经济发展看,发达国家经济重心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1980-2000年,世界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比重由56%上升到64%,世界服务贸易额增长了近400%,2003年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超过20%。全球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快速增长,1990-2002年服务业跨国投资总额增长了30000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70%,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占整个跨国直接投资的比重由1990年的47%上升到2002年的67%。服务业外包增长势头十分强劲,今后几年,服务外包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生产性服务业已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在主要发达国家,通信、金融、物流、批发、专业服务、工农业支撑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占到全部服务的50%以上。高集聚性、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知识服务业大量兴起及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有力推动了服务模式和产业升级,世界服务业正向跨国化、规模化、网络化、专业化、外包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加快重点领域服务业发展。优先发展与制造业配套、提升制造业水平的现代物流业、软件业、金融业、商务和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大、渗透性强的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业和居民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推进社会物流信息公开,构建相互衔接、配置优化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发展第四方物流,促进物流企业从提供仓储、运输服务转向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服务,提高物流企业现代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依托南京、徐州、连云港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依托重点港站场建设一批综合性现代物流基地,依托大型企业建设一批专业化现代物流基地。
--软件业。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动漫等优势软件,加快发展Linux操作系统、信息安全、集成办公、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产品,积极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软件或模块定制加工、数据和技术服务等,主动承接国际软件服务外包,扩大软件服务业规模。着力推进软件标准化、商品化、国际化进程,鼓励企业通过集成能力成熟度模式(CMMI)认证,开展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认证。重点发展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的国家级软件园,努力将南京打造成为中国软件名城,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软件业,建成若干个软件出口基地。
--金融业。鼓励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产业结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整合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地方证券和保险等地方金融资源,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筹建江苏省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江苏地方保险公司,对具备条件的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加快组建成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吸引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到江苏主要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推动南京等有条件的特大城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金融稳定,提高金融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商务和科技服务业。大力发展会展业,积极举办大型国际会展活动。加快发展企业管理、法律、咨询、广告、租赁、代理、职业中介等商务服务业,推进会议、办公等服务外包,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商务服务机构。重点加快南京现代商务服务中心、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和连云港区域性商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业,建设公共科技平台,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健全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发展设计产业,在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建设工业设计园和科技园,在全省其它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研发设计平台;积极推进重点留学生创业园、高校科技产业园建设,成为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中心、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中心。
--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计算机服务业、电信服务业和网络服务业。以多媒体信息服务为重点,积极拓展移动通信业务,扩大电信服务业发展空间。重视网络数字内容服务业、电子商务及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发展,推广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应用,不断拓展网络增值服务。
--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重点发展出版报刊发行业、工艺美术业、演艺业,培育发展动漫、游戏、数字电视等数字内容产业,培育和推进创意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文化服务基础工程和文化产业重点工程,加快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支持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及江苏文化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培训业、医疗服务业和体育产业,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
--旅游业。加强旅游资源整合,着力构建环太湖旅游圈、沿长江旅游带、沿海旅游带、沿东陇海线旅游带、古运河旅游轴“一圈三沿一轴”的空间布局框架。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形成一批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城市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世界遗产旅游等系列旅游产品。积极打造旅游品牌,形成水乡品牌、湿地品牌、城市群品牌和文化经典品牌等体现江苏特色的旅游品牌体系。加快发展国际旅游,加强旅游公共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
--房地产业。建立合理的房地产供给结构,形成适应不同消费需求的房地产市场。注重发展中低档商品住宅,努力提高商品住宅品位,发展建筑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的综合社区;积极发展工业、商务及为其他行业服务的房地产业。鼓励房地产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房地产企业集团。
--现代商贸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大力拓展新型流通业态,提高餐饮业服务和管理水平。重点推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大市场建设,提高市场建设层次和水平。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加快建设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国际性产品交易中心。在徐州、泰州等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新型产品交易市场集群。积极建设农村骨干商品流通体系。加快改造提升一批业务收入已达百亿元的批发交易市场,到2010年形成百亿元级的大型批发市场20个左右。
--居民服务业。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务,培育新的社区服务增长点。发展农村社区服务,实施“千镇万村工程”和“万村为农服务社建设”,推进连锁经营进入农村社区。
专栏6:服务业十大领域发展目标
物流业:“十一五”期间,预计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0年,物流总成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5%左右。
软件业:到2010年,预计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其中出口50亿美元,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双倍增目标。
金融业:“十一五”期间,预计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达到1100亿元以上。
商务和科技服务业:到2010年,预计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力争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双倍增,预计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十一五”年均增长18%以上。
信息服务业:到2010年,预计增加值在2005年基础上力争实现双倍增。
文化产业:“十一五”期间,预计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
旅游业:到2010年,预计增加值达到21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6%以上。
房地产业:到2010年,预计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
批发零售业:“十一五”期间,预计增加值年均增长18%左右,到2010年达到3800亿元。
居民服务业:到2010年,预计增加值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倍增。
实施服务业品牌工程。以品牌为龙头、以质量为核心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在服务业重点行业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服务,促进一批国内著名的服务业品牌的发展,努力培育国际知名服务业品牌,扶持一批江苏地方特点的传统服务业老字号品牌,支持一批优势服务品牌企业做大做强,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连锁扩张,发展成为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
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要求,以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和中心城市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构建功能性服务平台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商务、商贸集聚区,在城郊结合部和交通道口布局建设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在重点开发园区布局建设技术服务和物流集聚区,在主要交通枢纽布局建设综合物流集聚区,在集中居住区布局建设生活服务业集聚区。
第四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方便快捷舒适的客运体系和快速高效低成本的货运体系。突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集中构建沪宁、沿江、沿东陇海、沿海、沿京杭运河、徐宿淮盐和徐宁杭“三纵四横”七大运输通道,加快形成面向国际及省外的广域交通体系和省内区域之间的网络化交通体系。
表3:“十一五”交通运输需求总量预测
┌──────┬─────┬──────┬─────┬─────┬─────┬──────┐
│ │ │ │ 2005年 │ “十五”│2010年 │ “十一五”│
│ 项 目 │ 单 位 │ 2000年 │ │ │ │ │
│ │ │ │ 预计 │增速(%) │ 预测 │ 增速(%) │
├──────┼─────┼──────┼─────┼─────┼─────┼──────┤
│ 客运量 │ 万人 │ 107244 │ 143470 │ 6.0 │ 218490 │ 8.8 │
├──────┼─────┼──────┼─────┼─────┼─────┼──────┤
│ 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776.25 │ 1207 │ 9.2 │ 1980 │ 10.4 │
├──────┼─────┼──────┼─────┼─────┼─────┼──────┤
│ 货运量 │ 万吨 │ 90436 │ 106530│ 3.3 │ 150580│ 7.2 │
├──────┼─────┼──────┼─────┼─────┼─────┼──────┤
│ 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1505.57│ 2185 │ 7.7 │ 3141 │ 7.5 │
└──────┴─────┴──────┴─────┴─────┴─────┴──────┘
--铁路建设。建成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段)。加快建设南京至合肥段等铁路,完成京沪铁路(江苏段)和东陇海铁路的电气化改造,规划建设长江铁路大桥。积极做好镇江至南翔段、南通至上海、盐城至连云港、宿州经宿迁至淮安、扬州至淮安等铁路项目的论证工作,争取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十一五”期间,新建铁路约1000公里。
--城际轨道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力推进长三角大流量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建设,重点建设沪宁城际轨道交通,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宁杭城际轨道交通,启动宁镇扬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积极缓解特大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优先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完成南京地铁2号线,启动建设苏州地铁1号线、无锡地铁1号线和南京地铁3号线,争取启动建设常州地铁1号线,积极做好其它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十一五”期间,新建城际轨道450公里、城市轻轨100公里左右。
--公路和过江通道建设。重点实施沪苏浙、宁常、镇溧、宁杭二期、南京绕越公路东南段、连云港至临沂江苏段、徐州至济宁江苏段、江都至海安、南京至马鞍山等高速公路建设;实施一批干线公路工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等级。续建和新建7座长江过江通道,建成苏通大桥、南京过江隧道,实施泰州-镇江-常州、启东至崇明、南京四桥、五峰山、海门至崇明等过江通道项目。“十一五”期间,建成高速公路1200公里,新建、改扩建干线公路3000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40000公里,初步形成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畅通的干线公路网和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
--港口建设。加快沿江沿海港口建设,形成集装箱、原油、铁矿石、煤炭四大专业货种港口的专业化、集约化布局,构筑长江港口海运直达、江海转运和长江中上游中转联运三大物流运输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一批沿海沿江港口,形成连云港、南京、苏州、南通、镇江5个亿吨大港,加快连云港港、南京港、太仓港区集装箱港口建设,积极开辟近远洋航线,建成沿海和沿江干线、支线和喂给相协调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到2010年,沿江沿海港口吞吐能力翻一番,吞吐量力争达到8亿吨,集装箱达到1200万标箱,其中连云港、南京港、太仓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400、320和300万标箱。建设一批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大中型港口,主要是扬州、泰州、江阴、常州等沿江港口,徐州、无锡、淮安、宿迁等运河港口,滨海、大丰、射阳、洋口港区、吕四港区等沿海港口。“十一五”期间新增万吨级泊位150 个。
--航道建设。集中力量建设水系沟通、干支直达、区域成网的海江河联运的水运体系。加快实施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长江南京以下-12.5米航道整治、连云港15万吨级深水航道整治、苏南运河“四改三”整治、苏北运河“三改二”整治、连申线航道整治、芜申线航道整治、湖西航道整治等项目,建设内河集装箱运输通道,开展徐连运河前期工作。“十一五”期间,整治内河航道650多公里,船闸10座,形成以京杭运河和苏南干线航道网为主体的高等级航道体系。
--航空建设。重点是增强空港吞吐能力,优化航空运输网络,提高对外开放度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以国际机场为核心、区域性枢纽机场为骨干、支线机场为补充的航空运输网络。加快推进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继续增辟国际国内航线,启动建设苏南(无锡)机场,形成客货运空中枢纽;配套完善连云港白塔埠、盐城南洋等支线机场建设,发展提升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实施大校场机场搬迁,做好南通兴东、常州奔牛机场改扩建论证工作,适时做好苏中地区新机场的规划论证工作。“十一五”期间,新增18条国际和地区客货运航线,到2010年,机场旅客客运量达到1500万人,货邮吞吐量达到5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