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坚持把统筹协调发展作为“十一五”发展的基本要求。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坚持不懈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分类指导,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大社会事业投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一五”发展的战略任务。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形成具有江苏特点的创新之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建设人才强省,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构建江苏发展的人才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社会。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十一五”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大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破除妨碍生产力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束缚,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十一五”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富民优先,加快富民步伐,努力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互动并进。

第四章 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保持在全国领先行列,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2010年比2000年增加2倍左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缓解,就业相对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经济结构趋向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若干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力争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省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居于全国先进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国前列。到2010年左右以省为单位达到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指标的目标值,总体上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水平,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到2020年左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省份。

  经济增长。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000亿元左右(2005年价,下同),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2000年为基数增加2倍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4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左右。

  结构效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在2005年基础上均提高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实现“三二一”排序。总增加值率提高到35%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55%左右。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共同发展,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趋于缓解。

  改革开放。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比较健全的现代市场体系、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进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全国领先。

  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提高到75%左右。专利授权量达到3万件以上,专利总量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例达到30%左右。

  人口资源环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到0.84吨标煤,耕地保有量控制在470万公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5%左右,城乡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左右。

  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20万人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均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0%,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比较完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预警应急体系健全,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500元,力争达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确定的目标值,中等收入人群比例提高到4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恩格尔系数低于4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00万人左右。基本实现城镇每户家庭居住成套住房,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的程度明显提高。

  表2:“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
│           指标           │ 2005年 │  2010年     │指标属性│
├──┬─────────────────────┼─────┼──────────┼────┤
│  │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价,亿元)       │ 18272.12│  29000      │ 预期性│
│经济│                     │     │          │    │
│  ├─────────────────────┼─────┼──────────┼────┤
│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价,元)      │ 24515  │比2000年增加2倍左右 │预期性 │
│  ├─────────────────────┼─────┼──────────┼────┤
│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 1322.68│  2400      │ 预期性│
├──┼─────────────────────┼─────┼──────────┼────┤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个百分点)      │     │  5        │ 预期性│
│  ├─────────────────────┼─────┼──────────┼────┤
│  │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个百分点)     │     │  5        │ 预期性│
│结构│                     │     │          │    │
│  ├─────────────────────┼─────┼──────────┼────┤
│效益│总增加值率(%)              │  31.5 │  35左右     │ 预期性│
│  ├─────────────────────┼─────┼──────────┼────┤
│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2000年价)│  1.06 │  0.84      │ 约束性│
│  ├─────────────────────┼─────┼──────────┼────┤
│  │城市化水平(%)              │  50.5 │  55       │ 预期性│
├──┼─────────────────────┼─────┼──────────┼────┤
│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5 │  2以上      │ 预期性│
│科技│                     │     │          │    │
│  ├─────────────────────┼─────┼──────────┼────┤
│创新│专利授权量(件)              │ 13580  │ 30000以上     │ 预期性│
│  ├─────────────────────┼─────┼──────────┼────┤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例(%)│  24.3 │  30左右     │ 预期性│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3  │  <4       │ 约束性│
│  ├─────────────────────┼─────┼──────────┼────┤
│人口│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  480.1│  470       │ 约束性│
│  ├─────────────────────┼─────┼──────────┼────┤
│资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  5左右      │ 约束性│
│环境│                     │     │          │    │
│  ├─────────────────────┼─────┼──────────┼────┤
│  │城市绿化覆盖率(%)            │  38  │  40左右     │ 约束性│
│  ├─────────────────────┼─────┼──────────┼────┤
│  │森林覆盖率(%)              │  15  │  20左右     │ 约束性│
├──┼─────────────────────┼─────┼──────────┼────┤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70  │  90以上     │ 预期性│
│  ├─────────────────────┼─────┼──────────┼────┤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33.5 │  40以上     │ 预期性│
│公共│                     │     │          │    │
│  ├─────────────────────┼─────┼──────────┼────┤
│服务│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  75  │  ≥90      │ 约束性│
│  ├─────────────────────┼─────┼──────────┼────┤
│  │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  │     │  ≥95      │ 约束性│
│  ├─────────────────────┼─────┼──────────┼────┤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      │  85.5 │  ≥90      │ 约束性│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2319 │  19000      │ 预期性│
│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5276 │  >7500      │ 预期性│
│人民│                     │     │          │    │
│  ├─────────────────────┼─────┼──────────┼────┤
│生活│城镇登记失业率(%)            │  3.6 │  <4.5      │ 预期性│
│  ├─────────────────────┼─────┼──────────┼────┤
│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万个)        │  380  │  400左右     │ 预期性│
│  ├─────────────────────┼─────┼──────────┼────┤
│  │恩格尔系数(%)              │  40  │  <40      │ 预期性│
└──┴─────────────────────┴─────┴──────────┴────┘

第三篇 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

第五章 产业发展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全面优化升级。调强第一产业发展能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调优第二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调高第三产业比重,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专业化和深加工,不断提高增加值率,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发展高效、外向、生态、安全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到2010年,农业生产率提高到11000元左右,年均增长6%左右。

  突出发展高效外向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发展优质粮食产业,保证口粮省内基本自给。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发展园艺、畜牧和水产等高效产业。扩大农业短平快项目生产,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着力培育壮大优质水稻、专用小麦、双低油菜、蔬菜园艺、优质畜禽、特种水产、林业等优势产业,发展瘦肉型猪、特色家禽、波杂山羊、奶业等四大特色产业,加快特色蔬菜、花卉苗木、优质水果等设施农业的发展,扩大优质高效特种水产品种养殖规模,不断提高优质特色高效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加快发展外向农业,全面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形成沿江、沿海、沿东陇海、沿运河四大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域。到2010年,全省高效农业种养植面积达到30%以上,优势农产品生产总量占农产品总量的75%以上,农产品出口额年增长率达到15%以上。

  专栏2: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

  我省高效农业是指亩均效益在2000元以上的农业。重点是: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名特茶、优质果品、食用菌等种植业,以及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十一五”期间,高效农业规模每年递增3-5%。新增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200万亩以上,力争到2010年达到2400万亩以上,占种植业面积的1/3以上。新增高效渔业面积390万亩,力争到2010年达到495万亩,占总养殖面积的40%。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规模养殖效益每年提高15%。

  加快发展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和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推进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生态农业县建设。建立健全与农产品质量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注重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到2010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业基地面积以及养殖业生产量比例分别达到80%、70%以上。

  提高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鼓励有知识、有资本、有技术、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投资开发农业。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切实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实现农民增收、龙头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规模效益。鼓励农村基层组织、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及龙头企业等,开展产销合作,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清产核资、股权设置、股东身份界定与股份量化等程序,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稳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引导农民实现劳动联合、土地联合和资本联合,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沃土工程”、河道疏浚、节水灌溉、灌区改造、圩区治理、丘陵山区水源建设等工程,全面提高农田增产增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以黄河故道、丘陵山区、高沙土地区、里下河地区和沿海滩涂等区域为重点,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农业信息工程,加强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现代农业的调控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围绕新品种引进与选育、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控制、病虫害防治、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等,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培育壮大100家星火龙头企业。加强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促进农业种质资源创新。大力发展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以实施农业三项更新工程为重点,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继续推进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技推广的积极性,逐步构建多元化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

第二节 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积极发展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优势企业,着力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预期超过13000亿元。

  专栏3: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国际资本快速流动,产业格局急剧变化,世界制造业重心不断东移,中国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已从1990年的2.7%上升到2003年的8%,同期我省制造业占全国、全球的比重分别从10%和0.3%上升到12.5% 和1%。到2010年,我省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预计将达到2%左右。值得关注的是,21世纪以来,全球制造业出现零增长,表明全球市场需求有所下降,会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在发展中注意把握。

  重点发展优势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基础材料与新材料、现代轻纺等产业,形成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石化、冶金、造船、造纸等产业基地,提高优势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

  --装备制造业。以汽车、船舶、工程机械、数控机床、仪器仪表及其它成套设备和专用设备等为重点,推广应用先进的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重点建设南京、扬州、盐城等汽车生产基地,支持徐州发展重型汽车;加快建设南京、常州机车车辆等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苏中沿江地区和沿海地区船舶制造基地,徐州、常州、镇江工程机械生产基地,沿江地区数控机床及仪器仪表生产基地。在沿江地区加快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在宜兴、常州、苏州建设环保产业生产基地。支持其它有条件的地区布局发展装备制造业。到2010年,预计机械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0亿元左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