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增强吸纳就业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旅游、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为现代大工业服务的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培育发展技术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改造提升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餐饮等产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
旅游业。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目标,认真组织实施《海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进旅游业升级转型。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旅游精品景区、度假休闲区,重点建设好博鳌水城二期、神州半岛、海棠湾、七仙岭、石梅湾、清水湾、棋子湾、铜鼓岭、盈滨半岛,推进西沙旅游开发。加强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旅游厕所、中英文标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把海口、三亚、琼海、万宁、儋州、五指山、文昌市打造成各具特色、风格鲜明的旅游名城。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深度开发高尔夫度假休闲游、保健康复游、热带森林游、水上运动游、会展旅游等产品,提高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的比重。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配套完善与旅游相关的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整合资源、推进整体联动营销,积极开辟新航线,努力开拓客源市场。借鉴境外旅游管理的成熟经验,加大改革力度,逐步理顺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加强诚信建设,在海内外旅游市场上更快更好地树立起良好的旅游形象。加快现有旅行社整合重组,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通过兴办中外合资旅行社、外商独资旅行社等方式,加快与国际旅游大集团的合资、合作。“十一五”期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8%左右,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为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强省,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胜地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代物流业。整合资源,建立标准,初步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统筹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港口基础设施、航空物流设施、货运通道、物流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逐步形成全岛分工协作、布局合理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加快完善企业物流,引导扩大物流需求,积极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搭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多式联运等现代运输方式,引导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各类物流企业之间的衔接配套,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
金融保险业。支持商业银行加快改革创新,拓宽服务领域,创新金融产品,提高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地方金融企业发展,支持地方金融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发行股票充实自卫有资本,探索创建新的地方商业银行、信托公司。适度引进外资金融机构,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发展地方金融企业,继续完善和发展证券投资咨询、保险经纪、专业理财服务等机构。充分利用证券市场,积极发展地方债券市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商业银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制,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进一步拓展保险市场,开发新型险种,积极发展医疗保险、信用保险、农业保险等新型险种。支持金融部门维护金融债权,进一步改善金融发展环境。
房地产业。以优化结构、改善供给、规范交易为重点,有序发展房地产业。逐步建立城镇廉租住房制度,保障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增加中低价位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供应,满足广大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需要。积极发展面向岛外市场、面向高收入群体的生态型高级居住区和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商业房地产,提高房地产业的素质和水平。保持房地产开发政策和价格的基本稳定。改造提升建筑业,提高建筑质量安全水平。
商业餐饮业。加强对大型商贸设施建设的规划,统筹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商业餐饮网点布局,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便利店、专卖店、代理配送、特许经营等新兴业态,在海口、三亚等城市发展功能明确、特色突出、布局集中、经营规范、具有品牌效应的步行街、美食街、酒吧街等商业餐饮休闲区。
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社区服务及商务服务业。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服务和监督作用,引进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培训机构,吸引社会投资,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产业,力争在旅游教育、航空服务培训、高尔夫教学等方面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充分利用海南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发展温泉康乐、康复、疗养等医疗保健产业。推进社区服务网络化、社会化和规范化,重点发展医疗保健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幼服务等,满足居民生活多层次需求。规范发展物业管理,积极培育技术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等。提高中介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强化中介组织的公正性、客观性,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节 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依托自然环境优势,搞好配套服务,有重点、有选择地支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建成2~3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光纤光缆、智能IC卡等信息产品制造业。主动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信息产业的转移,积极推进与微软等国内外大公司的合作,加快发展软件外包业。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积极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推进企业信息化、金融信息化、网络教育、医药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强基础测绘工作,积极发展地理信息产业。
积极培育生物产业和环保产业。发展生物农业,培育和改良水稻、瓜菜、热作、林木、花卉、南药、畜禽、水产等优质高产品种。推进生物医药,重点发展海洋药物、地方特色中药、生物制剂、保健食品等。积极发展膜材料、可降解材料等环保和生态材料。
加快建设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中国三亚农业科学城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积极推进生命科学研究教育、新药研发等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商业卫星发射基地、卫星导航应用等项目。预留风景优美的滨海成片土地,规划建设高规格的高新技术研发、教育、培训基地。
第四节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完善海洋经济基础设施条件,形成有海南特色的海洋经济体系,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打下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
加快构建特色海洋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海南岛及其海域的油气、旅游、渔业、港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油气开采加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改造提升海盐、滨海砂矿等产业,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能源利用、海水利用、海洋种植等新兴海洋产业,加强海洋工程和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研究,加快构建以主导产业为骨干、传统产业和配套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增长点的海洋产业体系。
优化海洋经济布局。依托沿海市县的滨海土地、港口海湾、滨海旅游、滨海砂矿、近海油气和近海渔场等多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培育一批海陆联动产业集群,构建环海南岛海洋经济圈及其北部综合产业带、南部度假休闲产业带、西部工业产业带和东部旅游农业产业带。积极稳妥地推进南海资源开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南海北部、南海中部和南海南部三大“阶梯式”海洋开发区,推动海洋经济向纵深发展。
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港口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分工协作、能够适应现代化工业、旅游业与物流业发展需要的港口体系。建成西沙渔业补给基地,建设改造沿海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建立渔业生产安全通讯保障网络、卫星遥感渔场勘测保障体系,为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提供支持条件。规范管理无居民居住海岛的开发建设。高度重视海洋污染的预防与治理,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在继续加强骨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同时,紧紧围绕支柱产业、重点城市、重要工业园区和旅游开发区、重大项目进行完善配套,提升服务水平。集中建设满足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要求的出口路、疏港路、旅游观光路、输变电设施、供水设施、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垃圾处理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力争经过5到10年的努力,率先建立比较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条件。
第一节 交通基础设施
加强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缩小城乡交通发展差距,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基本建立起进出岛交通方便快捷、岛内各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公路。在提高融资能力的基础上,根据重点产业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建设重点。建成海口绕城高速公路、三亚绕城高速公路,推进中线海口至屯昌高等级公路,改造223和225国道,逐步完善主骨架网。提升各市县政府所在地、主要港口、工业园区、旅游开发区和重大项目所在地的出口路、疏港路、旅游路的公路等级,加快建设东方化工城疏港大道、洋浦第二条快速通道、博鳌水城二期出口路、海棠湾出口路、神州半岛出口路等工程,改建连接棋子湾、铜鼓岭、尖峰岭等旅游景区的旅游公路。完成县乡公路改造,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到2010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565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改造10000公里,乡镇和行政村通油(水泥)路比例分别达到100%和90%。
专栏9:
(公路网规划示意图略)
铁路。完善粤海铁路通道及其配套建设,在完成西线铁路提速改造工程的基础上,完成儋州至洋浦支线、三亚车站搬迁等工程。加快东线城际快速铁路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十一五”期末建成投入使用。
港口。推进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整合港航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境内外大型港航企业,加快港口重组。建成洋浦港三期、洋浦实华炼油厂专用码头和金海浆纸厂专用码头、八所港二期、三亚南山货运港一期。开工建设海口港秀英港区二期、海口港新海港区汽车轮渡码头、海口港马村港区(一期、二期)、木兰港石英砂专用码头等工程。
专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