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分层建设,分级管理,明确责任,加强协调。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平台建设。
(五)突出重点,带动全省
围绕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充分发挥合肥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和提升合肥地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进而带动全省平台建设。
三、建设目标
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共享平台资源。整合、提升省内公共科技资源和企业科技资源,初步建成科技研发和公共服务两类省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初步形成以共享和服务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和研究服务机构。
四、建设重点
通过实施各类计划项目,加快实现科技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提升平台的设施条件、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手段,提高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全省重点建设7个方面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一)科技研发类
1.重点实验室
强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整合我省现有研究实验室资源,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吸引和培养人才,资助学科特别是青年学科带头人,促进创新团队建设,改善装备条件,提高研究实验水平。整合在皖的同步辐射加速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计算中心等,探索构建国内一流水平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中心。
围绕省“861”行动计划和“十一五”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电子信息、新材料、能源和煤化工、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公共安全、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新组建30个左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到“十一五”末,使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总数达80个左右。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在我省建设电磁环境科学国家实验室、强磁场大科学工程、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研究实验基地和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各单位争取国家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基本形成覆盖我省、辐射区域的优势和特色领域的研究实验基地群。
2.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在语音合成、火灾安全、成套装备、数字家电、事故预防等优势领域新建20个左右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建立行业技术评价推广服务体系和重大共性技术、公益性技术推广绩效评价体系,提高我省优势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集成配套和工程化技术水平。整合优势资源,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增加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