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完善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支教制度,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学科骨干、教坛新秀“送教下乡”,特级教师、名教师“系列讲座”,城镇优秀教师“支教”和“名师带徒”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农村完小和薄弱初中的师资水平。
(四)教师培训实行统分结合的形式。集中培训由教师培训机构统一组织,校本培训由教研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指导、学校组织,以个人业余学习为主。校本培训学习通过观摩名师课堂实录、教学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在业余时间完成,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通过校本培训,教师应在专业引领下,边学习边实践,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达到提高巩固要求。
(五)开展农村教师读书活动。根据农村教师实际,从不同需求出发,向农村教师提供优秀学习书目和网上学习资源,建立网上“学习包”,营造浓郁读书氛围,引导教师自主学习,从学习中汲取营养,丰富知识内涵,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六)利用网络开展网上教师培训。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开发和引进网上教师培训资源,应用“市教师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启动网上培训试点,发挥网络课堂作用,使全市农村教师能通过网络共享各个学科的优秀教学课件。
(七)开展学历培训。排查教师学历情况,制订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的政策措施,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方便教师学习。
六、工程保障
(一)加强领导,各负其责。市教育局成立由华长慧(市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长)为组长,张力鸣(市教育局局长助理)、白晓明(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主任)为副组长,徐文姬(市教育局人事处处长)、陈鹏宏(市教育局计财处处长)、蒋和法(市教育局督导处处长)、沈海驯(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张建国(学校装备管理与电化教育中心)为成员的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实施的统筹规划、指导管理及督查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人事处,徐文姬兼任办公室主任。根据省教育厅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成立相应的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并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设立专项经费,保证工程圆满完成。市、县两级政府要安排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专项经费。市里将拨600万元专款,专项用于本次市级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全员培训教研及工程考核评估、奖励等,以确保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强化督导,高标准实施工程。各地要根据省教育厅有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籍管理规定,加强对农村教师培训的过程管理,明确职责,分工落实。集中培训要严格纪律,校本培训要有规定作业和考核要求。市教育局将根据省教育厅对工程评估的标准与办法,2006年暑期对各培训机构进行中期检查,2007年底对县(市)、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等进行全面检查评估。评估结果在全市范围内公布,对培训质量不高,达不到要求的师训机构要限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