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吉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我省缺水的现状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事实上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也在客观上对节约用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省48座县级以上城市中,已有45座城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32座城市严重缺水,影响人口900余万人,特别是近几年的持续干旱,省内多条主要江河断流,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使全省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然而,我省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这与我省水资源短缺状况很不协调。2003年我省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为360立方米,高出全国12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是国内先进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的5—10倍;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2,而发达国家为0.7—0.8;全省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40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约为65%,而发达国家已达85%;全省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30%左右。同时,我省在污水处理回用、雨洪资源化等方面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节约用水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省在节约用水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人们的节水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节水宣传的经常性、持久性上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浪费水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三是节约用水方面的法制建设还不适应节水形势发展的需要;四是节水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节水工程和措施落实不到位;五是节约用水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水平较低;六是污水处理率低,中水回用工作尚需大力提倡和引导。

  多年的节水工作实践表明,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总结节水实践经验,创新节水工作模式。通过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水资源保障。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