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网建设。抓紧编制西宁地区水系建设总体规划,全面规划北川河、南川河、湟水河流域治理工程,对西宁市域范围内120公里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完成重点治理区长度58公里。“十一五”期间,在现有湟水河基础上,结合全省湟水河流域生态规划,向东进一步扩大宁湖水面,与湟乐、毛纺公园联成一体,形成独特的带状生态走廊;中部结合人民公园及周边地区改造,扩大水面面积,建设鲁青公园;向西结合海湖新区开发建设,新建西川人工湿地工程,形成新的水面和人工湿地。到“十一五”末,人均水面达到2平方米。
绿网建设。围绕南北两山绿化和“三川一水”综合整治,继续大力实施“三环”绿化战略。以大南山风景区规划建设为重点,完成规划区内绿化、道路、水利设施及景区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建成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城区段河道以及滨河两岸的景点绿化工程。不断加快城市绿地建设和庭院绿化,做好拆墙透绿工作。到“十一五”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市绿地率达到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
管网建设。积极适应城市加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城市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市政设施管网建设,切实做好各主要街道管线的“入地”工程。加快城市供排水管网改造,到“十一五”末新增供水管道190公里;建成第二污水处理厂和城南污水处理厂,新建排水管网135公里。进一步完善城市配电网建设,加快分支供电线路改造,力争在“十一五”末形成中心供电区、城北、城西、城南、城东等五大供电片区。规划建设330千伏、750千伏变电所,增强工业园区供配电能力,加快10千伏城市电网改造。进一步加强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推广清洁能源。
亮网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市区灯饰亮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营造优美、文明、繁荣的城市夜景,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编制亮化规划,提高新建建筑物的灯饰亮化档次,全面改造陈旧、破损的道路、小区的灯饰,突出一街一景,增强城市夜景的立体性和观赏性,重点实施火车站、中心广场、新宁广场三片城市亮化以及连接三片的城市主要街道路灯、楼体、霓虹灯亮化工程。
水利设施体系。按照经济区域和流域水系,加强水资源调度和管理,坚持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永续利用,加快水利设施建设,使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基本满足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完成盘道水库灌溉工程,形成甘河工业区、城南新区和南山、西山生态建设的新水源,新建西纳川和扩建云谷川等中小型水库。配合省上做好“引大济湟”调水渠系工程建设,建成第七水厂一期工程,停止运营全市工业自备水源,最大限度地使用黑泉水库和地表水源,基本实现停采地下水。
信息网络体系。紧紧围绕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以完善网络、整合资源、实现共享为重点,加大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依托西宁在全省的区位优势,建成大容量、高速度、广覆盖的宽带网高速信息平台,推进“城市数字化”工程建设。有线电视网重点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发展高清晰数字电视频道。
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积极推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建立健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实行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因地制宜、治管并举,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生态环境面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结合西宁实际,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具有西宁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禁止上马高污染项目。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以冶金、电力、化工、建材和医药等行业为重点,着力于降耗节能、减少污染,加快建立和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和生产方式。发展煤矸石发电、生产建材产品,提高废旧电器、机电产品的回收、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
加强对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利用和保护,实行有序开发、有偿开发,提高利用率,建立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保护农业发展、农民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建立“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补偿机制,增强资源开发的地质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能力。关停大南山周边砖瓦厂、采砂厂,禁止砂石、粘土等资源的滥采乱挖现象,改善城市面貌。
加强生态体系建设。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以建设生态型城市和高原花园城市为目标,以市区、县镇绿化为“点”,以道路、河道两岸绿化和农田生态防护林带建设等为“线”,以南北两山、城区四郊防护林、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森林公园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面”,营造构建一个点、线、面协调配套、分布均匀、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益兼顾的区域绿色生态结构体系。继续抓好南北两山绿化、城市出口道路景观林带、河道两侧林带建设,逐步形成高原城市的绿色生态走廊;以改善居住环境为重点,切实抓好市区公共绿地建设和庭院绿化。三县要进一步加大天然林、水源涵养林、森林公园、生态农业区以及湿地保护力度,认真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和营造“三北”防护林的工作,切实保护好黑泉水库、盘道水库等水源周边的自然环境,保证用水安全,恢复天然林草植被和生物的多样性,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净化与调节功能。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整治南北两山水土流失区域,五年累计完成500平方公里的治理面积。结合北山根片区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完成林家崖、王家庄等北山危岩体治理工程。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保护和建成区域性的自然生态净化屏障和城市环境调控体系。继续深入推进“蓝天工程”,通过加大工业污染防治、汽车清洗、道路保洁、道路硬化、清洁能源替代、城市绿化等污染物削减控制措施,空气质量力争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面推进“碧水工程”,开展城市水资源保护行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和技术改造,实施湟水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大农村和各类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面源污染,切实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扎实有效地推进“宁静工程”,开展噪声专项整治工作,解决交通、工业企业、建筑施工以及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问题,建成区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强餐饮、建筑垃圾处理及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加大工业废气、废渣综合治理力度,建设铬废渣解毒处理及土地修复工程项目。积极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咨询、环境监测等环保服务业。
继续推进“四创”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2007年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十一五”末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