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加快改造传统商业,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抓好专业市场建设,提高商业科技含量,实现商业运营管理的信息化,提高行业综合竞争能力。“十一五”期间,结合旧城改造,加快城市中心商务区建设,重点完成水井巷、商业巷等商业区改造。以发展连锁经营为重点,推进商贸流通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促进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专业延伸,向社区、农村延伸,不断拓展消费领域。积极吸引内外资知名批发、零售和贸易企业在我市开设直销连锁网点,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带动和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整体水平。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结合“万村千乡”市场试点工作,健全农村商业网络,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积极适应居民饮食消费社会化和旅游消费扩大的需要,加快富有民族特色的餐饮街(城)及具有民俗风情的农家乐和度假村建设,开发特色餐饮产品,扩大经营规模,促进餐饮业向重特色、重文化、重品牌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壮大城市商业银行,积极引进省外金融机构。规范发展信托、保险、租赁、基金、担保等非银行金融业务,开拓金融业发展空间。推进资本市场稳步发展,支持优势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培育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逐步完善个人信贷消费制度,不断扩大城乡居民买房、购车及大宗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信贷消费规模。积极调整优化保险业险种结构,提高保险密度,充分发挥保险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的作用。加快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和专业型配送中心,提高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整合朝阳物流资源,建设好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运输平台、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平台、规模仓储为主的存储配送平台和高效快捷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把朝阳物流园区建设成全省现代综合物流基地。进一步加快集加工、交易、出口贸易于一体的城南国际藏毯城和保税仓储区建设。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高政府、企业、产业、公共领域及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以健全服务网点,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服务功能,扩大就业规模为主要内容,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加大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设,引导和促进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扩大规模、拓展领域、提高素质,增强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加快中介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和完善财务与资产评估、科技、法律咨询、公证等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加快房地产的发展。加强城市房地产业的区域布局规划,把新城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结合起来,整体规划、分步推进、联合开发,以扩大需求、改善供给、搞活流通为重点,健全、完善房地产开发建设和服务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提高一级市场调控水平,大力发展以普通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供给体系,不断优化结构,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进一步激活二、三级市场,完善各级房屋交易市场功能,实现住房买卖、交换、抵押、评估一条龙服务。加强房屋租赁市场管理。规范物业管理,全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延伸房地产业消费链,强化房地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力争“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及住宅施工面积1800万平方米。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西宁市自然地貌格局与可利用的土地空间,通过区域规划逐步形成生产力逐级分布的三环功能圈,第一环为中心区,重点发展行政管理、商务办公、金融电信、贸易会展、文化娱乐等高层次服务业;第二环为产业区,主要依托工业园和卫星城镇,发展工业经济、物流仓储,发挥旅游驿站的作用;第三环为生态区,即三县纵深腹地,主要发展生态型高效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发挥城市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的作用。
分类指导,加快各区的发展。切实抓好城区的定位与发展,城东区以建成全省的商贸专业市场中心为目标,重点建设小商品、粮油、畜产品、副食品批发和机动车交易五大专业市场,同时依托东川工业园,发展牦牛绒、肉食精深加工工业和医药工业,加快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城区。城中区以建成全省的商贸精品、名品消费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中、高档商贸业、娱乐业、服务商务中心,加快建成功能齐全、三产发达、城市管理规范的现代化商贸城区。城西区以建成全市的行政、科教区为目标,重点发展生态人居环境、行政办公、文化、教育、科研、通讯、商业以及与居住相配套的餐饮、娱乐等各类服务业,加快建成人居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居住、休闲城区。城北区以建成全省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和西宁的重要工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建材、陶瓷、小商品和仓储、交易为主的流通业,依托区内大企业和生物园区,实现工业强区,加快建成现代工业聚集、物流和都市农业较为发达的现代化城区。城南新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开发温泉地热资源,建成设施配套、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居住舒适的生态居住区,旅游休闲娱乐中心及“世界藏毯之都”。
因地制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为先导,以县域工业发展为重点,以增加县域财力为目标,突出自身特点,大通县以建成全省综合实力最强县为目标,依托北川工业带,借助一些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相对集中的优势,建设电解铝及其精深加工、化工、建材等产业为重点产业集群;面向城市、服务城市,构建特色农牧业生产体系,促进产业化进程;加强生态治理,发挥好水源涵养地作用。湟中县要充分发挥环围市区的有利条件,依托甘河工业园区发展以有色金属冶炼、建材产品为主的其它相关产业;以塔尔寺和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民族宗教特色旅游业、体育产业及相关服务业;利用农业用地相对较多的条件,加强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建成全省的绿色农业大县和旅游观光大县。湟源县要突出农牧结合部和通往西部资源富集区交通要道的特点,重点发展畜牧业和以高载能、煤化工产品,大力培育陈醋、皮革加工业;加快发展畜牧业,建成农区畜牧养殖示范县和特色经济强县。三县都要大力发展藏毯加工和牛、羊繁育及奶牛养殖,建立油菜、马铃薯、蚕豆、沙棘、大黄和菊芋种植基地,带动农民增收。
突出特色,推动工业园区经济规模扩张。围绕西宁建设“半小时经济区”,综合考虑西宁工业生产力现状,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按照“一区多园、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政策、加快发展”的要求,整合工业园区资源,优化工业布局。东川工业园重点要利用全省的优势资源,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业。生物产业园重点是要利用高原独特的动植物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农畜产品深加工和保健食品产业。甘河工业园重点发展铅、锌、铜等有色金属冶炼和下游加工及其它相关产业。北川工业带重点要发展以电力、轻金属冶炼和机床、非标设备制造、化工等为重点的产业。